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古代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01 浏览:81878
论文导读: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此人官大还是官小:“一品至四品,绯(红色)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明史·舆服》
如果你穿越回去的那个世界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得体的普通人。
整日在林中喝酒纵歌、庙堂之上逼力士脱靴都是庶民中的才子才有的特权,如果没有天赋异禀的才华,还是别向竹林七贤和李白之流学习了,选一个门槛低一点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讲卫生、懂礼貌就行。事实上,在礼节繁多且科技不发达的中国古代,要做到这六个字并不容易。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刷牙有妙招
首先,把自己收拾干净吧。
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要知道古人都蓄长发,容易藏污纳垢,顶着一头油腻示人可是相当不礼貌的事。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时期,皇宫的浴室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就有一间40平方米的豪华浴室,比四星级酒店的标准客房还大,室内的水池长3.2米、宽2.7米,池底还有坡度,能让你舒舒服服地躺着,池边的壁炉把冬天变成春天,泡完之后还要喝点饮料补水,简直不能更安逸。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后世的“药王”孙思邈称它“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因此还闹过笑话:晋朝王敦娶舞阳公主为妻,出厕,“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请他洗手,出身寒微的他何时见过这种高级货,竟把澡豆倒入水中一口气灌下了肚,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出自《世说新语》)。资料图《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古代市井生活正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样貌。
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度还保留着。
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看看白居易的这首《沐浴》诗吧—“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白老先生官至正五品,且是著名诗人、社会名流,都能几年不洗澡,偶尔洗一次还沾沾自喜于搓掉几层陈泥、“衰瘦”不少,可见历史翻了2000多年,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但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策略中解脱了出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公共浴池,无论读书人还是商人、手工业者、士兵、农民,花上几个“汤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还可以享受各种服务项目。《朴通事谚解》里就记载了元大都(今北京)某公共浴池的价目表:洗澡5个钱,挠背2个钱,梳头5个钱,剃头2个钱,修脚5个钱,全套一共19个钱,堪称物美价廉。
背后理由不难揣测:在商业繁荣的宋朝,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个人形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至此,“讲卫生”这件事终于从王公贵族的特权,变成了全民追求的体面生活方式。资料图公共浴室的出现在宋朝,在此之前,洗澡也只是一些大户人家的专属享受。重仪表:从头发到胡子,处处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这条件和习惯,但乱穿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首要的理由是—别犯法。换句话说,穿符合你身份的衣服,别僭越。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秋时代,这种上下分开的款式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此人官大还是官小:“一品至四品,绯(红色)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明史·舆服》)在此之前,平民百姓若有点小钱,还能买件压箱底的“深衣”偶尔拿出来当礼服穿穿,当时则是万万不可越级的。但限制再多,也得至少给自己准备两套衣服,一套素色,一套喜色,才不至于在不同的场合失礼。《红楼梦》第四十三回就讲到贾宝玉先是“遍体纯素”到城外水仙庵给金钏儿烧香祭奠,回来后到怡红院“忙将素衣脱了,自己找了颜色吉服换上”,再去大花厅为凤姐祝贺生日,这样才算是“礼数周全”。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hxshlw/lw44057.html上一论文:简论图书馆的社会合作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