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徽州傩舞仪式功能与社会变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72 浏览:57674
论文导读:
摘 要:仪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质上展示和象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具有协调三种关系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的肉体与灵魂关系的理解渐进式的发生转变,仪式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功能、社会制约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傩舞仪式;功能;社会变迁
傩舞,亦称鬼舞、舞鬼。在古代,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下,徽州原住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认识,人们要战胜天灾人祸,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基于人们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傩。
徽州傩舞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徽州地区很早就有“傩仆”的制度,大户人家养着“傩戏班”,每逢庙会、祭祀、送社、秋醮、迎春,均有傩戏傩舞演出。表演时,舞者头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执干戚等兵器,随着强节奏的鼓点和伴奏,表演神话、驱鬼、民间传说故事等。表演形式是边走边舞,沿村行傩,保持有古代傩祭的原始风貌。
表演形式和历史记载证明,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徽州傩舞仪式的作用和作用会有所差异。那么,随着社会的变迁,仪式的功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动力何在?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而言有何借鉴和启迪作用?我们应该研究探析。

一、功能概念

西方学者对仪式功能的研究比较系统。迪尔凯纯通过对宗教仪式的研究后认为,仪式的功能在于使共同体继续维持下去,重新加强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使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因此,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体通过这一手段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
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优势,但超量磨难的始终伴随也为悠长的历史和其中的民众增加了辛劳,越是底层民众,对生命与美好事物的期盼就越热切,这是生命本质的自然表达。徽州人祭祀田公地母、风师电母、开花童子、结实郎君、二郎神、二十四节气、三十六候诸神,意在期望风调雨顺;拜观音、行傩舞旨在乞求人丁兴旺;祭祀风水神、宅基神、灶王爷诸神,期望福星高照;拜刘文龙、昭明太子,求功名显赫、前程似锦;祭华佗、五猖,意在除魔避凶、永保安康;《刘文龙》、《摇钱记》、《孟姜女》,旨在歌颂挚爱和自由婚姻……这些,都体现了徽州民众古今一致的向往自由、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心理实际。
行傩舞的目的在于人神共娱,对神的取悦乃是原始艺术的一个重要母题。舞蹈则是这种母题的主要表现。悦神的最后目的还是体现在自悦上,但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或者说是自然的目的,取悦于神的舞蹈图景,恰恰表达出人的活动方式和精神特征。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巫道直接影响了傩文化的诞生与前景。作为民俗文化现象,信仰的存在是民俗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同时它也在民族心理发生之上,预示着文化的前景和最终走向。
按民俗学的理念考察徽州傩舞的信仰对象,大概是如下状况:
一是灵魂。在徽州傩舞中,属于主要驱逐对象的“冤魂”、“厉鬼”,因其不能入土为安,恐其危害世人,故而须抑制他们的“行动自由”。但这些鬼族,不属于信仰对象中的“灵魂”范畴。
二是道、佛教人物神。如观音、刘海、八仙、太白金星等。
三是神话人物。如盘古、后羿、钟馗等。
四是人格神。如范杞良、扶苏、李斯、蒙恬、孟姜女、汪华及其儿子等。
五是动物神。如乌鸦、狮子、金蟾等。
不同于其他仪式和祭礼的神谱系列,傩仪神坛具有其多元性,满足人民不同的崇拜需求。总体观之,徽州傩是一个信仰对象相对健全的民间祭礼系统,具备民俗学所关注的建立该系统的全部内容,甚至还有特殊的对象空间出现。
上述分析,昭示了民俗信仰的一些基本文化特性:
(1)实用性、功利性
在中国,民间信仰是与民众的存活、观念直接相关的,也与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徽州傩仪的文化价值恰恰体现在这里,一方面,它是信仰支配下的行为,傩事能够被民众遵奉和保存,安全得益于信仰的力量;另一方面,傩仪反作用于信仰,支撑了信仰的世代延续,使信仰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到应有的程度。
(2)神秘性
按照一般作用上的民俗学概念。信仰的保有者大多会遵循信仰传承的有两大“原则”:一、密不外传,只在本族或本区域内传承;二、在仪式活动中,利用神话来传播信仰。徽州傩舞的信仰传承基本按照上述原则进行。而且古今一体的传播经历表明:随着历史进程的加速,这种民俗信仰的传衍始终没有走出原有的文化圈,而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自我繁衍与更迭着,形成一种颇具神秘色彩且内省、保守的思维状态。
(3)世俗化
徽州傩文化虽然具备强烈的信仰意识,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模式的变异终究会以不可抗拒的姿态撼动一切文化因子的存活,即便如民俗信仰这样惰性与固化成分异常丰厚的事象,同样无法抗拒历史的选择,而要在合理调节与顺应时代的前提下,不停地完善自己。

二、变迁轨迹

随着社会的变迁,仪式的有些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变化表现主要是仪式的功能内涵发生变化或者实现功能的形式出现了转变。
(1)政治内涵的转变
政治合法性是保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它将政治权力的行使变成了“合法”的权威。没有合法性,统治者们就必须依靠压制来保持他们的权力。然而,单靠这种压制是不能保持徽州傩舞仪式的功能与社会变迁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系统的稳定的。各种仪式的出现和延续正是迎合这种政治或法治需要应运而生,任何时代的政治统治都必须为自己的统治正当性提供理由而承担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任务,以获得政治统治的基本尊严。
在古代社会,专制王权通过一个个连续的仪式来获得人们的支持和忠诚,从精神与心理上强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联系,正是仪式的反复展演,等级与不平等被内化进每个人的心灵并被视为“理所当然”。但这些关于合法性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先验的、凭空产生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由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举行国家祭祀宣扬合法性信仰。祈天拜祖,祭祀圣贤,为古代中国的王论文导读:
朝政权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合法性基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基于西方的“主权在民”的理论,国家政权需要民众的参与授权才具备合法性,完全不同于古代王朝政权的合法性构建来源于特定仪式的展示表演。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民众广泛参与的世俗性、理性化的仪式愈来愈突显,升国旗、唱国歌、举行国庆庆祝仪式等充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旗国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象征,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则是民众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活动。
(2)经济功能的转变
仪式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必须带有一定的经济利益目的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阶段,仪式都具有经济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仪式的经济功能实现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从最初的简单的心理暗示转变为现代的资本化运作。
猎捕曾是早期徽州人的重要生活来源之一。因此,每次出去打猎之前,人们总是要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以求获得更多猎物。仪式的经济目的性非常明显,尽管不大可能有实际效果,但是能够给人们以心理安慰,增强狩猎时的信心是可能的。
现代徽州的可行的道路就是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获取经济发展的动力。正是源于这一思路,许多地方将曾经是自己存活技术的传统特色仪式转换为一种表演性的节目,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徽州地区歙县、祁门等地的“傩文化节”、著名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黔东南西江苗寨的“鼓藏节”。
(3)社会制约功能的变化
社会学的研究认为,一切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都依赖于社会制约,社会制约一般是指运用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准则,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古代中国正是通过举行国家祭祀仪式形成等级森严的权力次序、分工明确的职能部门,各种社会力量也是在国家祭祀的社会行为模式当中得到整合。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思想日益多元,传统的一元思想主导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制约的难度加大,仪式的社会制约功能更多地表现为一些象征性的表演,起着号召和谋求社会团结和一致的作用。
(4)文化功能的变化
仪式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原始民族在既无文字又无正式教育的情况下,仪式的重要象征性表演便可以把人们为了存活所必需的知识传之久远。然而,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封闭性被打破,人员流动频繁,村寨的传统社会徽州傩舞仪式的功能与社会变迁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结构渐趋解体、宗族日益式微,族群原来的“共同价值观”正逐步趋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民族传统的特色仪式也不再感到神圣,而视之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因此,在这些地区,随着社会的变迁,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弱化趋势已是不可避开。

三、仪式功能变化的动力分析

从本质上看,徽州仪式所展示和象征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种种关系的理解都会发生转变,因此,仪式的功能必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虽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因素都对仪式功能的变化产生影响,但促使仪式功能变化的根本动力还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也就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发展的必定结果。
结论
通过对徽州傩舞历史沿革和人文内涵的考察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仪式源远流长,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本质上展示和象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亦具有协调三种关系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的肉体与灵魂关系的理解都会传承迁,仪式的功能也必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政治合法性构建功能的实现形式从注重展演转变为体现参与;经济功能的实现形式从期盼安慰转变为现代的资本实施;社会制约功能只能在表演过程中产生潜在的信仰影响。文化功能的实现方式转变为挖掘展示,而在一些傩舞流传地区传承传统知识的作用趋于弱化。因此,我们在运用仪式时必须要注意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相适应,与社会规范以及新的社会思潮相契合。
参考文献:
[1]陶立璠著,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9.
[2]余大喜编著,中国傩神谱[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6]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邓光华著,傩与艺术宗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8]资华筠等著,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9]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0]康有为,波兰分灭记(卷6)[C].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1]谬小东,丰凤,民族特色仪式对维护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研究〔J〕,求索,2011(11).
[12]王志跃,宋代礼制实施情况孝述[J],船山学刊,2011(2).
[13]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宣展与合法性建构[J].学海,2010(4).
[14]任剑涛,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