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基础会计课程“教”与“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11 浏览:15450
论文导读:移给学生。比如,当学生回答提问后,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给予指导性的评论,或者采用提示、疑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励学生主动深思,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由此构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才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三、“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对立统

摘 要:本文分析了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 “教”与“学” 学生主体观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学生主体观”的现代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推动自身的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笔者结合学生“学”的特点,探讨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堂教师“教”的策略。

一、中职学生“学”的特点

1.学生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

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之前,并非一无所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知识,甚至会通过自身的实践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自我认知。这些知识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决定着学生对新学科的感知过程,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行为能力。譬如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会将自己的消费支出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学生对于记账的原始认知。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自身完善的过程

通过教师的传递,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融会贯通,充实、丰富和改造自身的原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真正的为我所用。

3.学生学习是个体与社会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孤立的,而是在社会团体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的过程。对于同一理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教师通过合理引导,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思维,并不断地扩充其知识面。同时,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会计专家等进行沟通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 教师“教”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可以通过语言激励、行为暗示、情绪感染等策略来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调整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参与式教学、实操演示等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综合能力。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理由,随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纠正。譬如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项目,学生总是容易混淆,分不清哪是资产,哪是负债。要解决这些理由,教师通过让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的区别,“权利”形成资产,“义务”形成负债。预付账款是企业的一项债权,预期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因此是资产;预收账款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预期会使企业利益流出,因此是负债。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者

作为教学的者,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知识转移给学生。比如,当学生回答提问后,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给予指导性的评论,或者采用提示、疑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励学生主动深思,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由此构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才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三、“教”与“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矛盾的双方又相依相存,不可替代。譬如,在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则时,需要由老师主导讲解。这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掌握。在进行凭证的填制、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技能的操作时,需要由学生亲自动手,教师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客体。
基于“教”与“学”的不同特点,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提出理由—探索理由—解决理由”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理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理由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就真切地感受到会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会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会计的兴趣。例如讲资金平衡原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会计原理的重点。在学习这个理由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如一个家庭盖一幢楼房,价值20万元,那么这20万元的楼房和家里的资产有什么关系呢?假如这20万元中有10万元是借入的,另10万元是家庭自有的,那么,借入的10万元是否形成了家庭的负债?家庭自有的10万元是否构成所有者一定的权利?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深思回答: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什么是所有者权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这些概念逐渐加以认识理解,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结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探索理由,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基于“学生主体观”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现象。基础会计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深思价值、有现实作用的理由,以及有一定实操性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理由。譬如,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中用到的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内容。 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让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理由进行分组讨论。案例讨论结束后,各组推出代表,针对案例中存在的理由及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倡议,同时也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辩论。这时,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主角意识,使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学生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3.解决理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论文导读:拟室亲自动手操作。在模拟室里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其中一人当组长,执行财务科长职责,管理本组人员,负责凭证、账簿、报表的审核、签名;其余人员各司其职,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核算、报表的填制均安排到人,流水作业。教师负责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各方面的理由,对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强调,如:货币资金转换业务要只填付款
素质
在会计学教学中,作为组织者和者,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理论法则转变为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行为能力。譬如:当我们讲完有关凭证、账簿、报表等方面的内容后,便让学生到财会模拟室亲自动手操作。在模拟室里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其中一人当组长,执行财务科长职责,管理本组人员,负责凭证、账簿、报表的审核、签名;其余人员各司其职,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核算、报表的填制均安排到人,流水作业。教师负责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各方面的理由,对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强调,如:货币资金转换业务要只填付款凭证,不填收款凭证,凭证必须经过审核才能入账,记账必须用蓝黑墨水,红笔只能用于改错和负数填写等等,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凭证账表的使用策略。这样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上探讨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会计学教学策略。 让“学生主体观”走进会计课堂,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会计人才,是每一位会计教师肩负的重任。
(作者单位: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