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课堂提问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2 浏览:5649
论文导读:生的学习需求。3.问在文章衔接处一篇文章,一个句段,甚至一个关键的词语,往往都寄寓了作者的匠心。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内在联系处进行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这些策略。如四年级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从分析题眼“励志”入手,引导学生
2095-3089(2013)10-0054-0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策略,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提问更是一门艺术,巧妙的提问,可以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愉悦地获取;反之,在课堂提问上缺乏考虑,深一脚,浅一脚,将造成学生的思路混乱,学习课文,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如何设计提问?笔者认为,在设问时应考虑到点面结合,面上力求“轻装上阵”,切准“要害”,引导学生感悟全篇主旨;点上力求“重棒出击”,重点突破,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会积累运用。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在课堂设问,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善于“轻装上阵”

统领全篇的提问不在多,而在于巧,在于精。纵观任何一节精美的语文课堂,必有那么一两个精典的理由,而这一理由,则成了全课的魂,巧妙运用,形成回环涤荡之势,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得学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主理由”,精心提炼“主理由”,要善于从众多的理由中精选理由,“轻装上阵”。

1.问在文章中心处

每一篇文章,必有其自身的魂,而这魂便是文章的重点、中心所在,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重点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合理解答,定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田园诗情》一课,课文开篇即提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而全篇的内容正是围绕此中心展开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以“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为什么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这一中心理由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具体语句的分析体会,进一步领悟到荷兰的绿野乡间,到处是鲜艳的郁金香,所以称荷兰为花之国;荷兰的原野上运河贯穿于整个草原,并伸向远方,人们的生活与运河密切相关,所以人们称荷兰为水之国;更重要的是那里的牛马成群,猪、羊、鸡等遍地都是,而且人、自然与周围的景物和谐相处,宁静安闲,洋溢着浓浓的田园诗情,所以人们称之为“牧场之国”。抓住了这一主理由,也就抓住了整课的教学主线,学生学习层次清晰,思维活跃,在品读感悟中,对“田园诗情”的理解也就逐步深入。

2.问在结构类同处

小学阶段的许多文章,段与段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理由“精练”起来,使之在全文能够融会贯通,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三袋麦子》一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礼物——三袋麦子后,三种小动物的不同处理策略及受到的不同评价。文章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以在设计理由时我们可以用“土地爷爷分别给谁送了一口袋麦子,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一袋麦子的?从中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组理由来作为本课教学的主干线。这一理由的设计统领了全文,也可灵活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首先,全文可围绕此问展开教学,先后为“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这一口袋麦子的?从中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圈划批注来分析人物性格是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采用扶放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问在文章衔接处

一篇文章,一个句段,甚至一个关键的词语,往往都寄寓了作者的匠心。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内在联系处进行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这些策略。如四年级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从分析题眼“励志”入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他励志的一句话“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腾,勇往直前。”此为文章的过渡句,也是我们设问的一个点,因此本课教学可围绕以下理由进行:(1)“从此”指什么?(2)徐悲鸿是怎样“更加奋发努力学画的”?(3)结果怎样?如果学生能够解决上面的三个理由,本课的学习也就迎刃而解了。

4.抓住文章体裁设问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在“基础”。因此,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体裁的文章,自有其独特的写作特色、阅读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中年级阶段,我们要不断地渗透一些文体的学法与写法,让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中,《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等几篇文章,都是典型的写景类文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策略,并在习作中运用这种策略,在教学《泉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理由:(1)文章写了什么景(用笔划出描写景物的句子)?(2)读一读,深思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词语概括)?(3)哪些语句写出了它的特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脑中有画。而这三个理由,我把它归纳为学习写景类的文章必做的“三问”。在后几篇文章的巩固训练后,辅以课外写景类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学生对此类文章定能有一定的收益。

二、敢于“重棒出击”

精心设计理由,“轻装上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学习环节层层相扣,这些精练的理由既统领了全篇,也贯穿了教师的整个课堂。但光有这一层次的理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要想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我们还要敢于在相关的“点”上“重棒出击”,在关键的环节设计理由,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深入深思,体会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妙,学会积累与运用。

1.在关键字词处设问

许多文章中,有一些词语常寄寓了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这些字词往往渗透着课堂提问艺术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旨,像《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都是自由的”、《詹天佑》一文中的“杰出、爱国”,像这类能够彰显作者思相、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地方,我们一定要“重棒出击”,舍得“投入”。
比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对“极其简单”这四个字我们要“不惜重金”。首先可以设问: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了“极其简单”?学生通过联系下文初步了解了总理室内的陈设,之后我论文导读:志”入手,通过比较“励志”与“立志”的不同,体会到“励志”,既有“立下远大志向”之意,更强调为实现这一志向而时时处处激励自己,坚定志向,奋发努力。然后紧扣“励志”设问,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学生不难理解,徐悲鸿面对外国学生的嘲笑,立下宏愿;为了学画,放弃休息;为了学画,过着十分清苦的
们可以再次设问:“再读读这几句,体会体会为什么在“简单”的前面要加上‘极其’?”?通过反复比较朗读,学生对“极其简单”的理解渐渐具体,它不再是简单的四个字,而是总理屋里那少得不能再少的陈设,也初步领会到总理生活的俭朴;接着我们还可以结合“高大的宫殿般的建筑”、“总理的身份”、“总理的工作强度”等引导学生比较,再次体会“极其简单”的用意,此时,学生对“极其简单”的理解就不局限于字面与室内的摆设,而是总理那种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字里行间也饱含了作者对总理的深深的热爱与敬仰。而这一过程也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巧妙。

2.在文章题眼处设问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为文眼”,“好题一半文”,可见文章标题在一节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大胆设问。
像《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课题“励志”就可成为设问的重点。学生从理解词语“励志”入手,通过比较“励志”与“立志”的不同,体会到“励志”,既有“立下远大志向”之意,更强调为实现这一志向而时时处处激励自己,坚定志向,奋发努力。然后紧扣“励志”设问,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学生不难理解,徐悲鸿面对外国学生的嘲笑,立下宏愿;为了学画,放弃休息;为了学画,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等;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小小一个“励志”,既统领了全篇的教学,也蕴含了徐悲鸿的爱国情怀,可见作者用词的巧妙。

3.在文章“比较处”设问

在文章的“比较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特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取舍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创造精神。
如《泉城》一课中对泉水流淌作者分别用了“涌”、“汇注”、“喷吐”、“冒”等几个字,此时可设计提问,这几个字是否可以交换位置?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可见各处泉水各有特点,因其流量、流速及流淌的方式不同,所以呈现了不同的姿态,通过比较分析,定能进一步体会济南泉水的神奇美及变化美。
再如在引导体会反问句、比喻句等的作用时,我们可以采用字词替换法或内容删减法进行设问,通过比较分析,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一篇文章、一节课有了“轻装上阵”统领全篇的主理由,有了“重棒出击”品词析句辅理由,我们还要善于在课末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总结提示,引导学生品悟作者独特的写作特色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究,巧妙地设计,在面上力求“轻装上阵”,在点上力求“重棒出击”,点面结合,相信我们的课堂定会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
廖秀凤,女,1970年6月生,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