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730 浏览:121290
论文导读: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理由,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职业教育的新政策和新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
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前状况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会计专业。以河北省为例,全省93个招收三年制高职生的院校共开设会计、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137个。然而由于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僵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创新与创业教育缺位、师资配备不合理等诸多理由,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变化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推动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提法的转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 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适于区域经济需求的满足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从事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应在掌握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管理岗位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
4 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紧跟职业教育的新政策和新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建“一个中心,两线并重,四大模块、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融合、课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要防止过分注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的做法。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工学结合的理念,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双线并重、深度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置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和层次性,以提高实训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打破会计专业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新目标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成四大模块: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课证融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岗位综合训练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调整课程课时结构比重,压缩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增加专业技能课程、课证融合课程和岗位综合训练课程,突出会计业务的实践,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制约在25%左右,课证融合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在40%左右,岗位综合训练课程比重在35%左右。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强化实训、实验和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形成基本的会计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4.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能力的梯度推进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很难实现在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锻炼。而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分工的细化,要求学生不仅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了解部分营销、理财、人力资源管理等经管类其他专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认知实习——岗位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梯度推进。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制为3学年。可将3学年六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划分为五个层次:
第1学期,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认识会计凭证、账簿与报表。第2学期,围绕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进行电算化与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4学期,岗位单项实训,将课程理论知识按岗位分解重构,利用手工实训和校内实训软件平台,实现分岗位单项训练,熟练进行具体会计核算和业务操作。第5学期,综合模拟实训,通过对多门会计专业课的综合应用,完成手工业务处理与电算化业务处理的双流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深思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6学期,跨专业仿真商业环境实训与顶岗实习。本阶段的实践可分为两个部分:实施跨专业仿真商业环境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在完全仿真的商业环境里体验市场竞争、企业创建与经营、岗位关联、会计处理、报税与审计,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实习做好准备;通过顶岗实习,实现真实岗位的锻炼,培养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完成工作的能力,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懂理论,又懂技术,还会操作;既具备教师资质,论文导读:
又要具备会计师资格与能力,即具有“双师型”素质。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而外聘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又稍显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秉持“以培养专业教师为主,以外聘为辅”的原则,从两方面入手:①学校方面,应定期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出外锻炼的机会与时间,鼓励教师参加实践;聘请有经验的职业会计人员,最好能够达成长期合作,使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②专业教师自身,不仅应取得会计师资格,更应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多与行业教师交流,获取间接经验;关注会计准则变化与财税改革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从理论与实践上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4 做到课赛结合 近年来,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风靡一时,涵盖了:从会计手工实务、珠算、点钞到基于网络平台的ERP会计技能、财务决策、企业经营沙盘等方面。各种专业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能够折射出各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理由。因此,必须将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汲取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提升会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杨淑媛,周航,刘胜达.会计人才培养视域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3]李平.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状况和策略研究[J].中国商界,2010(3).
[4]刘岳兰,许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新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JXH2013-178。
作者简介:卞艳艳(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职称,主要从事会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