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所得税会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23 浏览:67218
论文导读:得税会计;会计准则;执行一、所得税会计的基础所得税会计核算策略理由是所得税会计研究的基本理由,具体包括企业在核算所得税时,根据会计准则及税收制度规定对所得税的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等项目应如何进行确认及计量。具体包括: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摘要】企业所得税会计就是要按照税法的具体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法定的相关程序将企业的应税所得全面完整地进行确认与计量,及时地反映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按照性质的不同,采用特定的会计处理策略将其在会计报表上系统地反映出来的岗位。但从新的所得税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执行中,就有令许多企业会计师和财务负责人感到头痛的内容。调查研究发现,这里面存在几个策略论方面的认识误区理由,需要正视。因此,企业所得税会计必须要对这些偏差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所得税会计的职能。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所得税会计;会计准则;执行

一、所得税会计的基础

所得税会计核算策略理由是所得税会计研究的基本理由,具体包括企业在核算所得税时,根据会计准则及税收制度规定对所得税的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等项目应如何进行确认及计量。具体包括: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仅仅是进行了策略上的调整,并未深入学习、认识其精髓所在,导致了所得税会计在具体的执行中存在诸多理由,影响整体会计管理的效果。
理论指导实践,理念决定策略,所得税会计的概念及规定就是具体实践中所得税会计策略应用的依据。那么,企业到底应当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策略,对所得税会计属性的正确认识是其理念基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策略的内容包括: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及其理念。以下将做具体研究说明:

(一)应付税款法

以"收益分配观"为基础,应付税款法是所得税会计的基础策略"。收益分配观"是"企业主体论"的引申,企业主体论以业主权益计量理论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区别于业主的具有独立性质的主体,其收益包括因企业而产生的所有收益;而业主的收益则是股东利润,由企业分配给股东。从实质上来讲,企业主体的收益是具有共享性的,其收益与企业以外的利益相关者有关,其分配内容包括: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股东利润、政府所得税。
应付税款法是企业的基础所得税会计核算策略,以利润分配的视角,依据收付实现制原则,按照税法计算所得税费用。应付税款法的计量,无须以收入、费用相关制度限制,亦与资产、负债等概念定义关系不大。非常明了,所得税费用就是本期应交所得税款。

(二)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

纳税对所得税会计的影响包括: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收入费用观"是纳税对所得税会计产生影响的理论依据。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等策略对所得税的确认及计量的理论基础就是"业主权理论"之"收入费用观""。业主是企业权力的核心,是企业资产的持有者,也是企业负债的承担人,业主的最终权益是企业的净资产"。业主权益的增加是企业收入的表现形式,业主权益较少则预示着企业的费用支出。业主的最终受益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净收益,扣除企业所得税。
从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来看,收入费用第一步是计量所得税费用;第二步是对计入资产、负债的价值或者递延税款增加或者减少的确定计量;其计量依据是所得税费用与会计收益的配比关系;递延税款作用是平衡各个计量项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递延税的余额体现在利润表中就是所得税费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应缴纳所得税的平衡量。
强调和偏重与本期会计利润的配比,是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确认、计量所得税费用的特点。通过对企业会计税前利润和应缴纳所得税额的对比,从而得出其时间差异性,进而对时间差异性进行分期摊配。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资产负债观"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对所得税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办法。从会计处理程序方面来看,资产负债观首先要确认具体的交易或事项是否形成了资产、负债或者是否引起了资产、负债价值的增减变化,进而确定企业所得税费用;就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计量依据而言,根据有关资产或负债的变动计量所得税费用,将所得税费用的计量与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动(不包括权益所有者投资的及因向所有者分配引起的增减变动)相联系。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余额观全面、多方位地反映了交易或事项发生后产生的所得税收益以及产生的相关义务,并且必须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资产负债观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资产负债观是相关部门制定会计准则最适应的基础,它为资产负债观的经济实质提供了最合适和精确的概念诠释"。以计税基础和它的账面价值作为衡量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基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其增减变化,确定所得税费用被其影响的金额大小。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负债存量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完整性。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收益分配观为视角的应付税款法中,企业没有纳税差异;时间差异性对企业所得税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未来的企业所得税调整至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费用和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比较结果就是递延所得税;基于资产负债观基础的所得税会计核算策略,以暂时性差异产生的理由及资产收益观对当期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进而对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促使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及未来流量有精准的定位,预测价值也相应得到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收益分配观、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三者是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同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企业追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所得税会计的关键

那么,关于暂时性差异分析表,人们有着怎样的理解性误区呢?普遍情况下,人们对暂时性差异的记忆都是经验主义的死记硬背,跟表1所示的结构进行记忆。但是,对于所得税会计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内容、内涵等理解不透,经常发生应纳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时间性差异相混淆,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相混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步骤与企业会计信息相混淆的误差。综上所述,思路决定办法。搞清楚三种会计核算办法、所得税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等理念,基本上论文导读:
就掌握了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关键。

(一)计税基础的界定

计税基础是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核心概念,自这一概念引入后,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的时间差异性比损益表债务法的时间性差异更大。简单来讲,计税基础是各个会计要素的参考因素,当需要进行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时,税法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计税基础的作用,也就是企业以税法相关规定为依据,为各个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并确认其价值。
暂时性差异等于所有时间性差异与其他暂时性差异。其他暂时性差异包括其他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或者由于企业合并所产生的交易、事项所产生的差异)。
以资产负债观为视角,并充分考虑资产与负债两大相关要素。得出关于资产的计税基础的概念是:计算企业回收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的企业所得税额应当参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应缴纳所得税税额等于应税经济利益中所抵扣的金额。即,该资产预定期内的使用或最终处理时,允许其以成本或者费用的方式用于税前所列出的金额。即:资产的计税基础等于未来期内在税前应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未来期间计算应纳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应当可以抵扣的金额。通常来讲,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短期负债的确认、计量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所得税应纳所得额和当期损益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账面价值就是计税基础。从企业费用中提取出来的负债,其账面价值存在与所得税计税基础不一致的理由。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出现不一致,就说明产生了暂时性差异,会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计量。

(二)暂时性差异的界定

暂时性差异指的是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以暂时性差异对企业未来纳税的影响为视角,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界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指的是在确定未收回资产或者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会导致产生所得税应纳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产生通常会在以下情形出现:(1)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计税基础;(2)负债账面价值≤负债计税基础。举例说明:某公司,M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人民币24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210万元,预示着M资产导致240万经济利益流入公司时,将有210万应当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未来会计期间内的所得税应税所得额增加30万(人民币)。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界定: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指的是未来会计期间内对所要回收的资产或者清偿的债务进行确定时,可能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起产生的背景如下:(1)资产的计税基础大于其账面价值;(2)负债的计税基础小于其账面价值。举例说明:某公司,其M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10万元,计税基础为240万元,则M资产在未来的经济利益为210万元,当210万元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时,240万元应当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而且未来的210万元经济利益不必纳税,同时可以抵扣未来的应缴纳所得税税额30万元。

(三)暂时性差异性质研究

鉴于资产、负债内涵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它们的性质也不同。本文对资产、负债的性质、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进行了详尽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三、所得税会计理由的实质

在具体的企业税会计操作中,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步骤为:
根据新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规定对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认,对企业"递延所得税负债"及资产、负债以外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确认,核算。
根据新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规定对应纳税项目的计税基础进行确认,并根据相应的税收法规规定确定各项差异及资产负债表日德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应纳税税额",对当期或未来的所得税税额及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进行确认、核算。
出现在企业所得税会计中最常见的失误是会计从业人员惯性思维式的把应纳税暂时性失误当做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实践性差异当做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会计处理,这是由于理念认识的错误导致的实际会计处理的失误。如此操作导致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混乱、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出现根本性错误。
把应纳税暂时性失误当做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实践性差异当做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及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等概念认识不清,导致了在具体会计处理上的混淆,把以上各项的金额等同处理。
(二)对企业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前提没有充分认识,错误地把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确定与会计当期混淆起来。
那么,从实质上来看,所得税会计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时间性差异的金额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到底应当怎样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实践性差异的金额就是企业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差额;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就是两者差额产生的所得税税额的差额。
那么,应当怎样区别这一点呢?把握好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税额的差额与会计处理期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到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税额的差额不仅与所得税会计当期有关,更是企业持续经营中贯穿的概念,并在不确定的某一点停止其金额累计。

四、所得税会计的连续性理由

企业所得税会计的首次执行日,采用应付税款法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核算,对企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进行确认,并且对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进行误差调整。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应当首先确认已重建的企业所得税递延,并对留存收益进行调整;然后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而后进行其与计税基础的对比,对应当予以确认的所得税递延资产、所得税递延负债进行确认。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第二十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论文导读:
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通过对包括以上所得税会计相关规定的研究,笔者认为,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因此而扩大,导致他们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中对企业利润的处理范围增大,存在冒进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徐虹,林钟高.会计准则研究性质、制定与执行[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李凯,左勇,刘立挺.资产负债观与收人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迪[J].会计研究,2008,(12)..
[5]于长春,宗文龙.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