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国际机遇利用与战后日本经济和平崛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32 浏览:22845
论文导读:速增长,日本开始进入高消费时代,此时人们将家庭收入的80%慷慨地用于消费。1990年是日本人的“生活元年”,高级轿车、移动电话、手提摄像机、高清晰度彩电(定价高达230万日元)等高档商品需求极为旺盛;1990年也是日本的“旅游年”,日本到海外旅行者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也达3亿人次,③充分体现了日本经济的发达和国民生活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出现了诸多有利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国际机遇,如冷战和日美安全同盟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廉价原材料、“第三次国际战略机遇期”的出现以及越南战争等。通过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这些国际机遇,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顺利实现了和平崛起。
关键词:国际机遇,日本经济,和平崛起
0457-6241(2013)22-0053-0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通过重新加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利实现了经济的和平崛起。1955—1973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10%,①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7年日本人均GDP为20158.3美元,超过美国的19536.4美元。1988年日本人均GDP为24278.3美元,仅次于瑞士的28281.9美元,居世界第二;而同年美国、西德、法国和英国分别为20853.1美元、15479.2美元、17548.8美元和14563美元。②随着日本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日本开始进入高消费时代,此时人们将家庭收入的80%慷慨地用于消费。1990年是日本人的“生活元年”,高级轿车、移动电话、手提摄像机、高清晰度彩电(定价高达230万日元)等高档商品需求极为旺盛;1990年也是日本的“旅游年”,日本到海外旅行者超过1000万人次, 国内旅游者也达3亿人次,③充分体现了日本经济的发达和国民生活的富庶。关于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理由,学术界大多认为,日本劳动力充足、教育水平高、资本积累高、设备投资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等内部因素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日本经济学家高桥龟吉认为:
一些欧美学者分析的关于日本经济跃进的种种理由,如日本的国民性和独特的经济体制,日本人适应艰苦工作的能力,高度发达的教育、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家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果敢精神等等,都没有从根本上说明理由。因为这些因素在战前早已存在,但那时的日本经济却没有也几乎不可能达到世界第一流的水平。④
显然,仅从日本内部无法圆满解释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理由。
作为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发展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⑤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出现了诸多有利于日本发展的国际机遇,如冷战和日美安全同盟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三次国际战略机遇期”的出现以及越南战争等。通过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这些国际机遇,日本经济顺利实现了和平崛起。目前,中国经济崛起势头强劲,从中国政府已对外宣示的崛起方式上讲,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即不主动寻求以武力的方式强行崛起,确切地讲即不采取二战以前德国和日本以发动大国或体系战争的方式强行崛起。①因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利用国际机遇,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冷战的出现以及美国对日政策由限制向扶植的转变,无疑是日美结盟的直接动因;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则加速了这一过程。1951年9月8日,美国等48国(中、朝等国被排除在外)在旧金山签署了对日媾和条约,同时美日还订立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正式建立了日美同盟关系。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同时生效,从此日本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日美同盟也对美国的东亚战略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以便为日本的经济建设服务。随着冷战的不断发展,美国转变了初期对日实行“非军事化”方针,转而要求日本加速重新武装。然而,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为了集中力量复兴经济,对美国的这一方针进行了抵制。吉田后来总结道:
就日本的安全保障理由,杜勒斯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认为是无法允许日本继续保留没有军备的条件。因此,把重整军备作为媾和条件。可是,我无法赞成这种重整军备的观点。当时的日本经济还没有复兴,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独立,日本正在一种艰苦的情况下存活,还不得不强迫它的国民过着艰辛的生活。这时,突然进行重整军备,为军备而花费的巨额资金,将会严重地阻碍日本的经济发展。②
此后,日本历届政府谨遵“吉田主义”,通过利用美国的东亚战略,在军事上依附美国的同时,坚决抵制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战略意图,在美日军事同盟的保护下“免费乘坐安全车”,从而使日本摆脱了沉重的军事负担。据统计,美国每年替日本花费在这方面的资金为700亿美元。③日本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50年代从3%下降到1%,此后一直没有超过1%(而1937年这一比重曾达44.1%%,1944年达85.6%);直接军费占一般会计支出中的比重也不大,除1950年度曾经达到20%外,整国际机遇的利用与战后日本经济的和平崛起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个50年代从15%下降到10%(1937年这一比重为69.8%,1944年达98.8%),进入60年代后,从9%下降到7%。④1970年,日本军费开支相当于美国的1/47,大约相当于西德、法国、英国的各1/4。军费开支的节省不仅减轻了日本的财政负担,而且减少了服兵役的人力负担。这样,日本可以竭尽全力发展重化学工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冷战的爆发和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日本还从美国捞到了更多的经济好处。首先,日本从美国获得了巨额的经济援助。美国对日经济援助是从赔偿理由开始的。战后,向日本索赔成为世界各受害国的正义呼声。在签订旧金山条约以前,东南亚各国曾向日本提出的赔偿金额分别为:印尼172亿美元,菲律宾80亿美元,缅甸25亿美元,越南20亿美元。⑤然而,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纵容、包庇,饱受侵略战争之苦的受害国并没有从日本得到应有的赔偿。美国多次修改根据1947年8月盟国远东委员会通过的“关于摧毁日本军需工业的决议”及其所制定的赔偿方案,逐渐缩减赔偿总额和已经制定供赔偿的工厂数目,到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偿。论文导读:
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被保留下来,⑥从而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其次,日本国际机遇的利用与战后日本经济的和平崛起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从战后到1971年底为止,日本从美国获得的“援助”“特需”、贷款和直接投资总计至少在190亿美元以上。仅美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供的直接经济援助,在1945年9月至1951年间就达到了21.28亿美元,这一数额是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⑦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特需”继续维持下来,到60年代后期,达到5.49亿美元,占日本进口的12%以上。①除了直接经济援助以外,日本还从美国获得了大量贷款。据统计,50年代日本借入的外国贷款,累计达8.5亿美元。60年代增加到58.3亿美元,其中有70%以上是由美国提供的。②在50年代的贷款中,电力、钢铁、运输、石油部门共占6/7,这就为日本发展基础工业,扩大设备投资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60年代的贷款范围扩大到航空运输、汽车、化学等许多部门,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工业现代化的实现。美国还对日本进行直接投资,1949—1965年美国对日直接投资累计为6.75亿美元;③美国对日本的私人投资也不断增加,到1970年累计达14.9亿美元,占外国私人直接投资的70%,④而且大多集中在工业部门和企业。战后日本发展迅速的钢铁、机械,新兴的石油化学、电子技术、合成纤维等工业部门,几乎都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美国资金援助,从而为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准备了条件。
此外,日本还从美国得到了原料和市场方面的扶持。1969年,日本进口总额中来自美国的大豆占85%,小麦占40%,玉米占63%,木材占33%,废金属占76.5%、煤占54%。⑤与此同时,从美国在海外经营的企业间接输入的也占很大比重,相当于从美国直接输入部分的两倍以上。如果把直接输入和间接输入加起来,属于美国掌握的占日本原料资源进口的半数以上。在为日本提供原材料、能源等物质资源的同时,美国还为日本商品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艾森豪威尔政府多次呼吁美国消费者和商人购买“日本货”。1953年9月15日,美国与日本签订一项商业协议,规定日本的制造品被允许自由进入美国市场。于是,美国逐渐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国外市场,日本商品出口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也很高,50年代日本进出口贸易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平均为1/3左右,60年代仍为30%左右。如果扩大到美国制约的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则日本商品的出口市场直接间接依赖程度大约占50%。⑥另外,由于70年代以前商品市场、资源和能源产地大多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范围之内,日本凭借日美同盟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西欧、东南亚的原料和销售市场。针对这种情形,一位美国学者写道:
日本的公司正在我们从前的国内外主要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外国商品不但充斥美国的豪华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以及计算机芯片市场,而且高技术产品甚至是农产品现在也成为美国贸易赤字来源的一部分。⑦
总之,战后以来美国出于东亚安全战略和日美实力相差悬殊的考虑,“美国领导人容忍着与欧洲和日本的非对称关系……美国对日本的壁垒降低了,可日本对外国商品和投资加上了种种限制,美国对此也加以容忍”。⑧美国对日本实行单边的自由贸易而不是双边互惠的政策,甚至得到工会的支持。美国劳工联合会与产业工会联合会主席乔治·米尼(George Meany)声称:“自由地从德国进口‘大众’,从日本进口玩具以便德国和日本买得起美国的商品,这是美国的利益所系。”⑨正是由于美国在日美经济关系上实行“不对称合作”,从而导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在世界出口中的比例从16%急剧下降到11%,而日本却从2%上升到8%。⑩随着国外市场的扩大,日本的出口贸易发展极快。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急剧增长,1955—1964年平均为4.8%,1965—1975年平均为21.8%,1975—1985年则攀升到49.9%。{11}“在这种有利的国际框架下,日本高度成功地实施了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并攀上了经济超级大国的位置”。①
“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大批国家挣脱了殖民枷锁,成为政治上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然而,战后以来美国通过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重新构建了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由布雷顿森林会议诞生的三大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在全球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成为调整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国际经济法律制度”。②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第一,在国际分工领域,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工业中心)”的国际生产格局。第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交换格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是原油、农矿原料及初级产品。据统计,1968—1972年间,在85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一种或少数几种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50%以上的就有69个国家,其中比重占70%~90%的国家有37个,占90%以上有l1个。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电子产品、机器设备、精密仪器、民用飞机、汽车以及高级耐用消费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被发达国家垄断资本制约的世界市场上,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和工业制成品形成日益扩大的“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日益恶化。据估计,1951—1972年发达国家工业品涨价50%,同期原料只上涨了13%。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因贸易条件恶化,“高进低出”,就损失了13000亿美元。③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从战后廉价的原材料中大受其益,据估计,在1973年石油生产国开展石油斗争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从石油生产国掠走的石油财富在2000亿美元以上。第三,在国际资本流动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输入)——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格局。第

四、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霸权稳论文导读:

定结构, 一切的资本流动必须服从唯一的中心, 即美元对黄金的汇率。它实际上取消了它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甚至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④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从以上各个经济领域可以看出,战后构建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等价的商品交换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来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⑤因而,由“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迅速发展的基础。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首先,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尽快缩小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所占比重为5%~20%;到五六十年代,其比重上升为50%左右;到了20世纪80年代,就高达60%到80%”。③由于战后初期日本的科技水平比美国落后20~30年,因而日本十分重视引进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日本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1950—1964年日本与外国签订的技术专利权使用协定共计3200项,其中A类协定占2/3以上,其余为B类。其中与美国签订的A类协定占总数的60%,与美国签订的B类协定占总数的53%。同期日本科技进口总花费8.686亿美元,其中大约60%付给了美国。到60年代初,日本与美国的科技水平差距已缩短为10~15年。④正是由于日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日本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全面实现了现代化。
其次,通过引进技术,实现投入最小化收入最大化。据日本政府统计,日本引进技术在50年代每年平均达到230件,60年代猛增为1000件,70年代每年超过2000件,1950—1975年间共引进25700多件。据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调查,日本通过引进技术,在1955—1970年的15年间,就几乎吸收了全世界半个世纪的全部先进技术,而付出的费用还不到60亿美元⑤。由此可见,日本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大量的所需的先进技术,如果靠自己发明这些专利约需1800~2000亿美元,而且要花很长的时间。
最后,日本高度重视“外国先进技术的日本化”,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根据本国情况,日本在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十分重视对这些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技术,从而做到后来居上。例如,战后日本钢铁工业部门在技术革新过程中先后引进了美国和苏联的高温高压炼铁技术,法国的高炉喷吹重油炼铁技术,奥地利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西德的熔钢脱氧技术,瑞士的连续铸钢技术,以及美国的带钢轧机等6大钢铁技术,在充分消化这些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和革新,建立了自己的钢铁技术体系。⑦这就使日本钢铁工业投资效果好、劳动生产率高、消耗低、成本低、钢产量迅速增长,使日本在钢铁工业和与此有关的工业部门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据统计,1951—1955年间经济增长中58.8%的因素,1965—1970年间的87.6%的因素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60—1973年日本钢产量增加了4.4倍,职工人数只增加了17%,使每个钢铁工人产钢的平均数从1950年35吨提高到1974年的480吨;生产每吨生铁平均消耗的焦炭,也从1960年的619公斤降低到1974年的442公斤。①到70年代初,日本汽车工业得到的钢产品要比美国低40%,比西德低29%。这是日国际机遇的利用与战后日本经济的和平崛起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本钢铁及其相关产品能够迅速打入美国和西欧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理由。
总而言之,战后日本通过利用“第三次国际战略机遇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推动产业现代化。1945—1975,日本依靠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把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战后,纺织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由1915—1955年间的39.8%下降到1966—1970年间的15.2%,而重工业品比重则由41.9%上升为72%。②战后日本之所以能紧紧抓住“第三次国际战略机遇期”,顺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现代化,关键在于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从而促使日本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牢牢把握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导权。“资源小国的我国,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理由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③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的这段话,无疑道出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
有位美国学者曾经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朝鲜战争对日本相当于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日本工业的全面复苏”。④如果说朝鲜战争为陷入萧条的日本经济打开了活路,那么越南战争则为日本走向经济大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国防费从1966会计年度开始急增,其中“东南亚特别作战费”即越南战争直接费用支出1965年度为1亿美元,到1969年度增加到288亿美元。1965—1970年累计为1067亿美元。⑤这次战争在加速美国经济衰落的同时,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在越南战争中,日本一方面在政治上积极追随、协助美国;另一方面紧紧抓住越南战争的机会,大幅度扩大对“越南周围地区”及美国的出口,推动日本一举跨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具体来说,越南战争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刺激了日本对外出口的迅速扩大。1965年以后由于越南战争的影响,日本向“越南周围地区”出口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而且除菲律宾外日本的出超额均迅速增加,贸易黑字额从1964年的4.8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23.2亿美元,增加了4.8倍多。⑥日本不仅受益于直接的越南特需出口,而且由于基本条件好转,出口更大幅度地增加了。日本出口总额1970年比1965年增加1.3倍。⑦越南战争使日本赚了10亿美元。⑧越南战争引起的出口扩大导致了日本大型化设备投资增长,而大型化设备投资的结果又导论文导读:连铸连轧的完整的技术体系。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又带动了电力、造船、港口、汽车等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如收音机、电视机、合成纤维、汽车等产量雄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或第二位。三是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越南战争刺激带来的对外出口的急剧扩大和大规模、持久的设备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
致日本生产能力扩大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从而推动日本步入对外出口与设备投资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是拉动了日本对大型设备的投资和产能的迅速扩大。越南战争带来的出口急剧扩大刺激了日本扩大投资、提高产能的冲动。日本政府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电力、机械、汽车、电子计算机等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钢铁是发展其他工业的基础,日本十分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经过三次合理化计划,日本耗资40109亿日元全面完成了钢铁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并新建一批全新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在世界10个最大的高炉中,日本就占有7座。日本的炼钢和铸钢技术名列前茅。70年代中期,日本已拥有96座氧气顶吹转炉,比美国和苏联分别多17和54座,年炼钢能力达1.2亿吨;同一时期,日本的全连铸设备多达110台,年生产能力为4018万吨,居世界第一。日本的连续轧钢技术也是举世闻名。1970年日本拥有带钢热轧机19台,年生产能力4000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①至此,日本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大型高炉、氧气顶吹转炉、连铸连轧的完整的技术体系。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又带动了电力、造船、港口、汽车等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如收音机、电视机、合成纤维、汽车等产量雄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或第二位。
三是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越南战争刺激带来的对外出口的急剧扩大和大规模、持久的设备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1966年11月,美国财经专家认识到,尽管1965年日本经济就已陷入衰退,但由于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日本购物近10亿美元,从而使日本经济增长率从1965年的2.7%上升到1966年的7.5%。②从1965到1970年,日本GNP年平均增长率名义上是17.5%,但实际上是11.2%;1961年日本GNP超过了500亿美元,1966年超过了1000亿美元,1970年超过了2000亿美元,仅仅4年就翻了一番。GNP规模从196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五位到1967年超过西德而变成世界第二位。③在全世界总生产中,日本所占比重已由1960年的

4.3%提高到1974年的7.7%,如果仅限资本主义世界约达10%。④

综上所述,战后以来出现了诸多有利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国际机遇,如冷战和日美安全同盟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三次国际战略机遇期”的出现,以及越南战争等。通过对这些国际机遇的把握和利用,日本经济顺利实现了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如果说日美安全同盟、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对日本的扶持、越南战争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与冷战有关的话,那么,“第三次国际战略机遇期”则是二战后出现的又一新的历史机遇。战后日本政府通过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以此作为保护日本经济的最大屏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⑤总之,战后日本对冷战格局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利用”,⑥从而使日本得以牢牢把握战后国际环境提供的机遇,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和平崛起。
【作者简介】刘自强,男,1968年生,湖南攸县人,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亚太经济关系史研究。
文晓敏,女,1972年生,湖南攸县人,攸县酒埠江镇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