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愿景下高职教育适应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58 浏览:85301
论文导读:物联网方向)、物流管理(物联网智能物流)、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智能制约);与光伏相关的专业,除出现在新专业目录中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光伏应用技术专业外,还有应用电子技术(光伏新能源)。二、无锡经济社会未来五年愿景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产业转型、城乡转型、社会转型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研究地方高职教育如何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文章以无锡为例,从无锡经济社会未来五年愿景及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入手,分析了无锡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状况,提出了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 适应性 无锡
[作者简介]刘玉娟(1963- ),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兼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江阴 2144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无锡高职教育和无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b/2009/01/012)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31-03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工程,高职教育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研究地方高职教育如何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之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愿景,研究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理由,作用重大。面对“十二五”,高职教育如何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做出新判断、适应新要求,是高职院校必须审慎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旨在使无锡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与无锡的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适应,为无锡高职教育新一轮的发展、为无锡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愿景下高职教育适应性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供参考,并对其他地区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无锡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状况

无锡地区现拥有11所高等职业院校和4所五年制高职学校。“十一五”期间,无锡的高职教育为无锡区域输送了620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层次在校生达88000人。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未来几年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主要专业大类毕业生数量预计如表所示(不含4所五年制高职学校)。
从近几年各大类专业招生情况来看,无锡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诸多不足。第一,专业大类覆盖面窄。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保、轻纺、财经、医药、旅游、公共事业、文化、艺术设计传媒等14大类35类132个专业211个专业方向,但主要集中在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艺术设计传媒等7大类,其他大类招生数量较少,专业比较单一。如2011年新生中,生物与药品大类仅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各40人左右,医药卫生大类仅眼视光技术专业70人,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仅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不足50人,公共事业管理大类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70多人,材料与能源大类共240人分布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三个专业,交通运输大类主要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共550人,轻纺食品大类中仅纺织服装类现代纺织技术等6个专业的770人。第二,专业设置体现不出学校专业优势。各院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特色定位、招生计划等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专业重复设置,市场热门专业盲目设置,彰显不出本校的专业特色。第三,招生计划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相脱节。2010年是无锡市新兴产业推动年,政府出台了《关于更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年行动计划》,确定重点发展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以及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在无锡得到了大力发展,但高技能型人才供需脱节,无锡高职院校对新兴产业专业设置的灵敏度不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足。第四,新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不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能源与再生资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社会工作、现代高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培养中几乎空白,节能环保、物联网、精细化工、房地产、城市轨道运输、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领域涉及较少。第五,新专业培养目标比较模糊。有些院校新专业设置的名称不规范,反映出新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度。有些专业名称既不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内,也不在每年教育部核定的新专业目录内,自编专业方向。如与物联网相关的专业,除新专业目录中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外,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方向)、物流管理(物联网智能物流)、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智能制约);与光伏相关的专业,除出现在新专业目录中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光伏应用技术专业外,还有应用电子技术(光伏新能源)。

二、无锡经济社会未来五年愿景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产业转型、城乡转型、社会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期间,无锡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把“科技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作为主战略。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无锡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十二五”期间,无锡将全力打造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微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五个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型显示、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三个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依靠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依靠教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根据《无锡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在物联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型显示、生物、软件和服务外包、微电子、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论文导读: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缺乏良性互动。因此,需要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下,统一组织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结构形态和良性运转机制。需要根据《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家委员会,指导职业院校根据本市现代产业体系对技能型人
域培养开发紧缺人才15万人。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0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2500人。无锡将大力引进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到2012年,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新增大学生就业7万人。无锡将以“530计划”和“千人计划”为抓手,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建设规模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把无锡建成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高品质人居环境的“东方硅谷”。合理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处于“金字塔”尖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企业既需要能胜任技术研发型岗位的专业人才、胜任管理型岗位的综合型人才,还需要更多一线技能型人才。“十二五”期间,无锡经济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由工业经济为主导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在GDP比重中将占49.5%以上。按照这个指标,无锡将从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向服务业转型,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服务业并不仅仅指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旅游业,还包括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业等产业。无锡将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产业,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两端延伸”,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无锡将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以建设“万顷良田”工程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突出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特色优势农业的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无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为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是无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显示了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和改革的目标。

三、无锡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策略

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既有人才数量的适应,也有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应;既要主动适应,又要适度超前发展。高职教育只有超前发展、率先发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才能在地方经济社会中赢得应有的地位,获得存活和发展的良机,实现自身价值。
1.适应需求,专业设置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为导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技的先导。经济的转型升级,首先是人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愿景下高职教育适应性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转型升级。没有足够的高技能劳动力,实现不了经济的转型升级。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为导向,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和地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必须关注和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配合地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应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调整。学校应该在分析现有状况、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的前提下,进行专业设置规划,保证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加强预测,提高前瞻性。企业的需要是学校的导向,为适应新兴产业要求、及时提供适销对路的实用人才,在新专业设置前,学校要对相近专业教学计划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要求。
2.政府引领,加强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当前,无锡市11所高等职业院校中,有8所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公办院校分别隶属于省教育厅、无锡市政府、区(县)政府,它们的办学投入机制(经费投入、政策投入)和调控机制(市场调控、质量调控)各不相同,院校间、院校与政府间的交流协作比较少,高职教育的整体规模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缺乏良性互动。因此,需要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下,统一组织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结构形态和良性运转机制。需要根据《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家委员会,指导职业院校根据本市现代产业体系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全面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地方统筹,科学合理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布局。经过了十多年的大浪淘沙,无锡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专业特长优势初见端倪,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高校专业结构布局中应起宏观调控作用,构建由政府引领、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和导向,引导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扬长避短,避开重复投资又建设不到位的现象。同时,各高校应进一步凝练和彰显各自的优势特色,更好地发挥特色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为使各高校的教师人才结构规划与专业设置规划相一致,教师可以随学校专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在校际间流动,这需要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当前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专业包括现代农业、建筑与房地产、能源与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这些专业的设置需要地方政府的规划引导。
4.找准定位,发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无锡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创新“四高”人才工程,深化“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以“特别尊重、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的“四特”要求,全面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积聚、高层次创业人才开发、高级管理人才引育、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四高”人才工程。在现代化进程中,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多层次、多规格的,有文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四高”人才工程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高精尖人才与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互补的,企业既需要领军型的高精尖人才搞研发,也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生产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为使人才培养规格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加强“三项建设”、深化“两项改革”,即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各种模式,论文导读:
如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
无锡市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几种颇有成果的模式,如“定向招生、双向培养”“校企合作‘2+1’教育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践”“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模式,还需要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加以深化。
5.拓展外延,学校积极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地方高校必须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市民提供培训、深造、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丰富人才培养层次,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共进。地方高校应成为服务地方、基层和推动市民终身学习的主渠道,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培训及时缓解社会人才供需脱节的矛盾,并以此扩大学校影响,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的。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空间,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努力把学院办成服务地方的“三个中心”,即“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企业的培训中心”。强化职业教育的服务辐射功能,支持推动服务高新技术、服务外包、物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培训。6.互动双赢,深化校企紧密型合作。不断加强校企的紧密合作,推进“开门办学”步伐,是加强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专业特色班量身教学计划,由企业为学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愿景下高职教育适应性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并设立奖学金,由学校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产业的升级、改造、转型以及新专业的设置,需要在合作的形式、内容、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进一步考量。各专业要经常邀请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出谋划策,推动校企沟通,拉近彼此距离。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收集反馈信息,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衔接机制,及时掌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理论教学、专业实训和学生就业的有机融合。校企双方积极整合资源,优化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模式,将行业标准、职业素质与发展动态及时融入教学过程,通过企业标准带动项目研究、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拓展提升空间,化化发展内涵。
7.增强力度,培养和引进足以支撑新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师理由是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瓶颈和关键因素。温家宝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新专业的设置需要专业教师队伍的支撑。学校要在职业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培训学习机会、校园文化等方面吸引人才,引进和培养足以支撑起新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境外培训,建立健全企业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执教和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的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8.加大投入,满足新专业所需的设施设备。高职教育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取得政府领导的关注、支持,才能使各项工作渠道保持畅通,特别是在经费保障、与企业的合作上才能顺利地推进。新专业的设置必须投入新的设备实施。在经费捉襟见肘的学校,设置针对地方经济产业升级转型的专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要加大对为适应地方产业升级转型而设置的新专业的投入,形成并健全相应的机制,以保证新专业的及时设置和建设,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玉娟.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分析与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5).
[2]马敬峰,鲁保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普通高校职业技能教育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3]莫勤德,周德俭,李创第.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大家, 2011(20).
[4]王丽娜,宋伟伟.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J].神州,2012(35).
[5]无锡市政府.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cn/xwzx/ReadNews.asp?NewsID=65308,2011-04-10.
[6]无锡市政府.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无锡日报,2011-02-01.
[7]章永刚.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无锡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
[8]章永刚.区域创新经济体系与高职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