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85 浏览:10702
论文导读:文字、语音、结构、人物塑造等层次去把握理解。即便是从同一角度或层次去理解一篇文章,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差异、能力差异等方面使得理解出现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如此才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智慧。因此教学切忌过多的求同,要尽量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全方位地审视文章
〔关键词〕 创造思维;诱导;求异;直觉;灵感
〔〕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83—01

一、 立足个性差异,培养求异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先天遗传物质和后天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心理发展也不在同一水平,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待学生不能搞“一刀切”,要加强语文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小组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当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的禀性分组,而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承担不同的分工,让表达强的学生承担发言工作,让善于书写的承担记录工作,以此分类,让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 深挖教材内蕴,积极诱导启发

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阐释性,既可以从心理学、美学、学等横向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文字、语音、结构、人物塑造等层次去把握理解。即便是从同一角度或层次去理解一篇文章,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差异、能力差异等方面使得理解出现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如此才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智慧。因此教学切忌过多的求同,要尽量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全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语言。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去感受、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过分地追求答案的统一性而压制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这个形象,可以从祥林嫂人物性格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入手分析,更可以分析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总之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无所谓谁对谁错,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去深思、去发现,从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

三、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遵循《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语文教学更应当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学生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精心设疑。理由是创新之源,疑问是探究思索的动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理由,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理由,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疑”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性思维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训练还是阅读写作都可以通过精心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例如,教师在讲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疑激趣引入:“在许多人的眼中,能掐会算的人一般都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将许多的事情防患于未然,但是今天的主人公自诩“神仙”,但是每次的掐算却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语富有启发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些老师认为基础训练课要设疑就有点困难了,其实也不难,例如将学生在平常容易出错的一组字整理出来,让不同的学生来认读,教师不做评判,而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并适时进行一下思想教育,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这样也远远好于直接来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并依据老师的要求来学习。

四、丰富想象能力,捕捉直觉灵感

直觉是人脑对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迅速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可以通过与生活联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将石拱桥的外形与学生熟悉的彩虹相联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桥的外形。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内容相联系,降低了学习难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要加强朗读训练与语感训练。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与语感训练,突出主体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能快速领悟、感知语言,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
3.创设情境,触发创新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用多媒体展示、音频播放等途径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会意境,激发学生想象。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要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长期坚持,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笙 编辑:刘於诚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zyyjxlw/lw29371.html上一论文:研讨应用型本科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