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目前状况特点及改革倡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26 浏览:16288
论文导读:
关于我国教育理由,一个学界统一认可的目前状况是,我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学生群体数量的教育大国,但并非世界领先的教育强国,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开的矛盾和理由,特别是教育经费筹措仍面对困境。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力度,但是财政的教育投入占GDP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且,随着近些年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校数量急剧扩张的情况下,财政性投入却并未实现同步增长。

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目前状况特点

城乡不均衡。在二元体制下,公共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教育也是一样,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一半的基建投资,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与人口根本不成比例。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进而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的较大差距。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政府负责、分级办学”体制下,村级办学的孱弱造成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农村师资力量明显不如城市,农村学校过去存在大量的民办教师,其平均教育水平与拿“教师证”的城市教师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三是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四是学校办学经费不均衡,农村教学经费紧张,经常需要学生勤工俭学补充资金不足。理由种种,不一而足。
区域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加上地方官员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投入差异悬殊, 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而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导致各地教育投入也存在很大差异,西部和东部拥有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例如,人口约3000万的甘肃只有十几所本科院校。在东部的江苏省,7000多万人口却有100多所大学,部分高校虽名义上是全国招生,但实际上本地考生已超过70%。贫困地区脱贫、学生转变命运要依靠教育,可当地高校资源多数贫乏,学生考大学难是个不争的事实。
校际不均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看,财政教育支出更多地侧重于高等教育,对各个大学投入巨大,建立了众多漂亮的图书馆、办公楼、体育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但对数量广大的初、中等学校投入明显不足,存在明显的撒胡椒面现象,这显然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同时,各学校间也存在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投入的不均衡,少数重点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金,普通学校获得比例明显偏小,这已经是众所周知之事。
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财政教育支出更多地侧重于高等教育,对初、中等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政府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影响了基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比例过低,来自个人的家庭投资比例过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国际上看,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一般为60:40;而我国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特别是在社会受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投入是由地方财政,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定会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而影响政府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收入。
群体之间的不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人群之间收入的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倡议

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应以公平为本。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品,政府有责任为每位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之一。在以教育公平为教育发展最终目标的前提下,笔者在此提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的几点浅见,供参考。
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总量。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由于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应逐年递增,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达到占GDP4%的目标,但这一比例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目标。从长期来看,这一比例应提高到6%,一方面弥补过去长期以来的教育欠账,二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再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税收情况,这将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一些理由,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相对其他地区较少。在地方上,政府应加强税收征收工作, 严格税收执法力度, 避开逃税漏税, 保证国家税收的足额稳定。扩大筹集教育资金的渠道, 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巩固政府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政府是教育投资的主体,这是公共财政体制制度决定的,这一地位不可动摇。事实上,在不提高财政收入总量,合理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也有可能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进而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例。
调整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应适当降低高等教育支出比例,提高学前、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支出份额。学前教育应优先扩展。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增加高端政府在学前教育的支出有利于公平。其次,拓展义务教育的范围。将小学前3年的幼、托、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不需世界可比性,是由中国特殊的结构转型所决定的。最后,应提高公共支出的透明度,加强公共服务的问责制。提高预算资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加强预算管理的能力,设置服务的绩效目标和评估支出的标准,提高对地方政府提供服务的激励。
善用各种激励性政策,调动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积极性。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教育投入不足仍将是制约我国教育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来源依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我国应当论文导读:
注重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的教育力量相配合,全面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直接助学体系,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大力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强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
以公平为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教育产品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介入该领域。政府应发挥国家管理者的职能作用, 使全社会在最大范围内从教育这种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从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的投入来看, 政府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克服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合理划分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责权限。
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教育体制。首先重点倾向基础教育,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分配,缩小城乡、地区、校际、人群之间的办学水平,以保证国民接受大体相同的基础教育,体现公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增加对初级教育的投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