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后现代产品设计“艺术化存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30 浏览:70545
论文导读:期,54-58页.何晓佑.工业设计的终极指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36-37页.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刘云华.后现代社会中的设计美学.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2期,10-12页.AbrahamA.MolesandDidW.Jacobus.DesignandImmateriality:WhatofItinaPostI
摘 要:后现代化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后现代社会的形成与新技术和新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先进的技术导致了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一个“非物质社会”的降临,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世界的观念和社会面貌必定会受到影响,而人类“精神疾病”的理由也越发的突出。本文主要从产品设计思想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使产品设计走向“艺术化存活”,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产品设计;精神疾病;艺术化存活;设计师
1005-5312(2014)24-0198-01

一、后现代社会下的设计

(一)后现代社会

后现代化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后现代社会的形成与1960年以后出现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先进的技术导致了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一个“非物质社会”的降临。后现代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科学、哲学、神学及认识领域。所以,后现代社会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后现代社会的设计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世界的感性和期望必定会受到影响和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的大动荡和大转变, 使人类有一种强烈“失去制约”的感觉, 因而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对“秩序”的需要更加急迫, 使意在创造秩序的“设计”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与此同时,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在以往的生活中,人们使用产品基本都是以产品的功能性为主导,而在后现代社会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产品带来的情感价值。所以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认为,后现代社会的设计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纵观后现代社会的设计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它包容和肯定设计语言的差异与矛盾;注重工业技术的同时有意识地揉合了一些手工艺技术;追求多元自由复杂的美等,并不是单调的以功能主义为中心。

二、产品设计的“艺术化存活”

(一)城市人“精神疾病”的出现

时代仍在快速发展,虽然物质生活变得丰富,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发变的匮乏。物质进步的同时却丧失了诗意追求的本真和快感。抑郁、精神分裂、孤辟甚至于一些环境理由所带来的精神萎靡似乎每天都在不断的上演。在这个非物质的消费社会里,人们已经迷失在物质文化中,而“精神疾病”的理由越发的突出。
但这一时期的产品设计却正在努力地向艺术靠拢,尝试着从人们所需要的精神情感出发,制造出各种不同的时刻变化的东西来渗透到生活的细节中,解救城市人。

(二)走向“艺术化存活”的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走向“艺术化存活”是一个必定的趋势,是产品设计的终极指向。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使产品设计走向“艺术化存活”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呢?从后现代产品设计的“艺术化存活”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设计思想方面来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师应该更像一位交流艺术家,设计一种新的形式(或是关系或是环境),应该站在物质与非物质、现实与非现实的网络结点,而不是单纯为了商业价值。意大利设计师埃托·索特萨斯设计了许多涵义丰富的物品,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感和雕塑美与产品的实用功能并无紧密关联。但向人们证明了经过设计的物品可以具有想象力和激进探索等艺术文化内涵,具有精神上的疗养性,这正是城市人所需要的。
2.产品设计最后要落地于生活,做到艺术的生活化。例如,具有丰富艺术趣味性的阿莱西产品:会唱歌的开水壶,会发芽的马桶刷等。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其趣味性和快乐至上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救赎感。
3.设计应该进行适当的“变异化”和“戏剧化”。设计师可以进行一定小范围内的试验和研究,对现实生活进行美化和设计,创造针对小众人精神上所需求的产品,从而满足后现代社会中个体人的独特需求及治愈他们的一些“精神疾病”。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产品走向“艺术化存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通过设计进入产品,为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作为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应该在满足人们基本物理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对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具有很大的帮助。
就像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中说的:“在这一非物质社会中,发展到最后,设计与艺术之间似乎已经没有明显的边界,有的只是二者的‘边缘’。这也是当代产品设计的责任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龚小凡.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设计[J].艺术评论,2010年12期,54-58页.
[2]何晓佑.工业设计的终极指向[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36-37页.
[3]马克第亚尼. 滕守尧译. 非物质社会[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4]刘云华.后现代社会中的设计美学[N].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2期,10-12页.
[5]Abraham A. Moles and Did W. Jacobus .Design and Immateriality: What of It in a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Design Issues: Vol. IV, Numbers 1 & 2 Special Issue 1988.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ymslw/lw36254.html上一论文:探索论沈周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