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探寻现实生活现象经济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674 浏览:83210
论文导读:产品的制造成本不一定高很多,但定价则高很多。不一定赚很多钱,因为维护名牌形象的费用高。与我们这里提出的类聚定律有关的,是质量的讯息费用使顾客不知道(或不肯定)标出来的价是否正确地反映质量。名牌是质量的保证,而这保证是不容易高质与低质一起保的。好些瑞士的手表厂商用几个牌子,高质与低质的牌子不同,名牌代表高
【摘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商家的行为让人很难理解,比如数码产品频繁降价,大型超市提供免费班车等。但商家看似让利给消费者的行为未必是真正的“让利”。商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最终目的只可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只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由于存在异质性,使得商家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时采取的方式不同。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给出商家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关键词】消费者效用 交易成本 歧视 有限理性

一、数码产品的定价策略与经济解释

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数码产品在新推出的是最高的,半年甚至一年后会大幅缩水,甚至不到原价的一半。
曾经有日本学者将此现象解释为“规模经济效应”。具体来说,新品的科研成本高,而实际其材料成本并不高,支付给代工厂的成本也是极低的,而刚推出时的高的最重要成本便是研发成本。但随着销量的增加,平摊到每一个产品的成本越来越低。
某日系数码相机三年内在本国的销量并没有大幅增加,主要还是依赖出口的大幅增长。从而可以认为,日本的消费者是沾了国外消费者的光。正因为大规模的出口,才使得日本消费者可以以很低的买到这一数码产品。反之,如果就日本本土的那一点销量,单个产品的平均成本很难降低。
但本文认为从成本角度考虑并不是这一现象的最根本理由。这种现象是一种歧视。厂商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了不同的。对数码产品评价比较高,支付能力比较强的人为新产品支付了很高的。而支付能力弱,对数码产品评价降低的人则支付比较低的。从而使厂商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一定价策略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被称为“撇脂定价”。

二、商家提供免费班车的经济解释

规模大的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甚至乐购等均会有免费班车,乘坐班车的明文规定是乘客有消费一张20元以上的单子,但也没人检查。乍一看会觉得这是一项贴心的便民服务,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那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理由,很少有消费者会站在商家的立场上想理由。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由于交通费、时间成本过高,现在的网民都乐于网购,从最初的耐用品到现在连最简单的日化用品也开始网购。免费班车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一部分消费者重新选择到现实中的大型超市中购物。

三、世排队与参观时间正相关关系的经济解释

去过上海世的人都会记得夏日酷暑,各省份各地的人都跑到上海世博来“排队”了。几种等次的馆,我都去过。第一种是压根不用排队的;第二种是排队时间在两小时以内的;第三种是排队超过两个小时的。这三种类型的馆,在一天里的每一时刻的排队形态大体是一样的。第一种,人流量小,进去出来一圈耗时很短。第二种,人流量较大,进去出来一圈耗时比第一种长。第三种,人流量较大(和第二种类似),进去出来一圈耗时比第二种长。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张五常的“上河定律”,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上倾斜的凹的曲线。
因为时间是价,价愈高,每个观者的欣赏时间愈长。如果六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一分钟,第六十个要等一个小时。但如果一百二十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会超过一分钟,第一百二十个要等超过两小时。既然是从《清明上河图》得到启发而想出这个有趣的规律,而“上河”有逆水行舟之意(虽然清明上河不是这个意思),称之为“上河定律”。

四、从消费者效用角度分析国人在国外扫货的现象

公司的外国人老是觉得中国人是Crazy的,去美国排着长队买打五折后30刀一件的童装,老外认为中国人消费不合逻辑的理由是小孩六个月就会穿不下现在穿的衣服,所以小孩的衣物不必花30刀,而成年人,身材定型了以后,买的衣服可以称得上耐用品了,才值得买“30刀”甚至以上的衣服。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是:中国人消费观念是图小利的,并且来到国外,花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后,消费观是不理智的,他们只在乎“相对”,这个衣服打了五折,消费者赚到了30刀,而比较“绝对”才10刀的商品,并不认为这个东西的质量比得上60刀的商品。对所谓消费者认为五折后赚到了30刀,说明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效用函数不再简单地取决于商品本身,也取决于现价于原价之间的差值。换句话说,这一差值成为消费者效用函数的一部分,且效用函数对这一差值的一阶偏导为正。
而所谓10刀的商品质量比不上60刀的商品则是中国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假货和次品。消费者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下只有以作为商品质量的信号来决策。所以中国的消费者认为10刀的商品质量不如60刀的。

五、现实中消费者有限理性对商品定价的影响

曾经帮一家芝士蛋糕做过问卷调查,从人群的口味、喜好等众多的理由中,隐藏得最深的一项便是,能接受的。所以,问卷的真实目的是需要消费者来给芝士蛋糕的定价。统计结果显示是能接受大约20元。但是蛋糕上市且定价20元,但销量并不理想。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是:“消费者利益”,顾客希望占便宜,期望得到比心里价位再低一点的买到这个商品,所以实际定价应该比20更低。对这一理由的分析已经有点类似于行为经济学的范畴。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对两款开始问卷结果都是20元的商品,一个定价20元,另一个定价25元,然后打8折。如果第二种蛋糕销量更大,就足以说明,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存在占便宜的心理,而不是出于完全理性。

六、大牌不二价与品牌形象的经济学解释

大名鼎鼎的名牌可以很值钱,因为有名牌效应。名牌首饰、手表、服装、皮包等,都是例子。这些名牌的公司花巨资卖广告、设计及注册商标,非常严格地制约产品的质量,而为冒牌货打的官司费用不菲也。比起籍籍无名的牌子,名牌产品的制造成本不一定高很多,但定价则高很多。不一定赚很多钱,因为维护名牌形象的费用高。
与我们这里提出的类聚定律有关的,是质量的讯息费用使顾客不知道(或不肯定)标出来的价是否正确地反映质量。名牌是质量的保证,而这保证是不容易高质与低质一起保的。好些瑞士的手表厂商用几个牌子,高质与低质的牌子不同,名牌代表高质,杂牌低质。这是因为讯论文导读:h一样的在中国很火的,实际就是假大牌,国外的跳水,导致国人跑去抢货,其实牌子在国外已经毁了。这一现象的经济解释:奢侈品的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为了通过购买一个高价的商品来达到炫耀,展示自己财富的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VeblenEffect”。所以,如果一个奢侈品牌进行降价,或者同一品牌内存在价差
息费用的存在而以牌子不同的方式来搞质以类聚。
一个相关的有趣现象,是大名鼎鼎的牌子很喜欢采用不二价政策。很多专卖名牌的商店不容许顾客讨价还价,而在香港盛行讨价还价的手表零售行业,名牌的开价与成交价的百分比差距远较杂牌的为小。这个现象的含意,是名牌代表着质以类聚,而如果容许大幅度的讨价还价,高质类聚的形象守不住,以致付出大投资吹捧起来的名牌,会因为同样物品的变量过大而失却其名牌效应。
像H牌这样的大牌,国内外不会差别太大,这是保护其品牌的“名牌效应”。像Coach一样的在中国很火的,实际就是假大牌,国外的跳水,导致国人跑去抢货,其实牌子在国外已经毁了。
这一现象的经济解释:奢侈品的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为了通过购买一个高价的商品来达到炫耀,展示自己财富的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Veblen Effect”。所以,如果一个奢侈品牌进行降价,或者同一品牌内存在价差较大的商品,也就不再具有炫耀性作用。自然品牌也就没有高端的形象,这一品牌也就算是毁了。比如派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同样的,现在很多服装品牌会有很多子品牌,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开这一现象。不同的子品牌对应着不同的价位和人群,不会因为低端的商品毁掉高端商品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99-103.
[2]段爱芳.定价策略与消费心理[J].长治学院学报,2007(3):29-30.
[3]徐立斐.超市免费班车博弈分析[J].经济论丛,2010(4):246-247.
作者简介:萧莘玥,就读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