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榆林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362 浏览:106747
论文导读:对制造业等其他产业造成挤压。在能源化工产业内部,以资源开发和一次性能源生产为主,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全市范围内,非能源化工产业的边缘化,装备制造业、轻工业等产业日渐衰落,能源经济一枝独秀,产业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通过进一步对十二个县(区)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第一产业产值对经济总量的
笔者通过研究榆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理由,如:经济结构失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地区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理由:优势资源占有不均衡、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失调和非公有制经济滞后。要实现榆林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南六县富民产业布局、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近年来,榆林市各县区根据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以能源化工业和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大发展。2012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中榆林占3个,神木居首位,总产值达1003.89亿元。县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度、竞争力是实现富民强县,也是使榆林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榆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理由

1.经济结构失衡

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第一产业较弱,第二产业强,第三产业滞后的特点。由于丰富而廉价的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了优良的资本和人才聚集,对制造业等其他产业造成挤压。在能源化工产业内部,以资源开发和一次性能源生产为主,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全市范围内,非能源化工产业的边缘化,装备制造业、轻工业等产业日渐衰落,能源经济一枝独秀,产业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通过进一步对十二个县(区)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第一产业产值对经济总量的作用很小;第二产业产值对GDP的贡献最大。此外,工农业内部结构失衡,传统种植业居于支配性地位,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全年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与轻工业各占98.7%和1.3%。

2.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选取榆林市各县(区)2010—2012年数据进行分析,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各个区县经济总量迅猛增长。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0243元,2012年则突破82549元。由于资源禀赋与历史发展的差异,榆林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北格局,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南部六县经济发展缓慢,呈现出南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征。2012年北六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11.63亿元,南六县为212.57亿元。此外,区县之间的差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异。2012年神木县实现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而吴堡全年GDP只有1

3.77亿元。

3.城乡发展失衡

榆林市城乡差距比为3.14: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特征明显。2011榆林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7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南六县除绥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市平均水平,其余五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未达到平均水平,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制约该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榆林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势必成为影响和谐榆林建设的阻碍。

二、制约榆林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由

1.优势资源占有不均衡

从经济结构分析来看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南部六县三产比例为1:1.6:2.2,北部六县三产比例为1:13:4,可见工业经济滞后是南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北部县依托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支撑的优势产业,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南部县矿产资源禀赋少、品位低、埋藏深、开发成本高,工业企业数量少,竞争力弱,此外,工业用地短缺,移民搬迁和劈山造沟成本大,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缺乏优势支柱产业,难以带动经济发展。

2.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失调

近年来榆林市各县(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但从城乡投入来看,城乡投入比例严重失调,从三产投资来看,2011年榆林市全年第一产业投资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第二产业投资758.81亿元,增长50.4%;第三产业投资402.89亿元,增长29.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严重投入不足造成第一产业薄弱,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资源依赖的市场机制仍在强化。从农业和工业产值来看,榆林市201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06亿元,工业总产值2661.55亿元,以能源经济为主的强劲工业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强烈反差。

3.非公有制经济滞后

目前,榆林的产业发展基本上鉴于矿产资源和大项目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外来企业,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开发决定了企业只能是或省级企业,缺乏与本地民营企业的配套与链接。同时,缺乏特色产业的培育,无法形成民间龙头企业。榆林市非公经济宏观环境建设落后使非公企业失去了很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三、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榆林市各县(区)应当在能源基地发展建设过程中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这种转变可以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的核心理由。
第二,采掘业向深加工的能源化工业转变。煤化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发展方式粗放,加之考虑到生态承载力,应及早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能源化工基地内部,转变以资源开发和一次能源生产为主,深加工等下游产业发展滞后的目前状况。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是依托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打造产业集群,同时发展与之配套的装备制造业。
第三,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以榆林市区、工业集中区为节点,发展向周边县、乡镇及省外辐射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网络体系;以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建设为依托,发展房地产业,带动酒店餐饮、金融、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融合陕北地域文化,打造黄土风情、大漠风情、黄河风情精品文化旅游业等。

2.推进城镇化建设

榆林近年来通过“1主3副”主中心城市建设、12个重点镇和87个中心镇建设模式推进城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等基论文导读:
础设施,榆林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发展城镇旅游、商贸、运输、劳务等服务业,完善交通、通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等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加快县城、重点镇、中心镇发展,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合理布局,又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城市的聚集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推动服务业、现代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榆林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3.优化南六县富民产业布局

针对南北部各自先天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南部各县经济进行扶持:一是发挥特色农业优势,推动了富民特色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使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扶持。挖掘特色产品文化底蕴,提高特色农产品文化附加值。二是利用南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三是发挥南六县以黄土文化和边塞文化为契机的旅游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基于基础设施优势,发挥南六县的后发优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

4.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经济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榆林经济跨越发展的活力。政府应发挥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发展土壤的作用,提供政策法规支撑,破除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和做法;完善为发展非公经济的配套服务,构建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落实在审批制度、资金支持、服务体系上的优惠政策;在发展战略上,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借鉴先进地区产业群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经验,加速推进非公经济链群式发展,积极推动非公企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和服务,建立与民营经发展相适应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三位一体”管理机构,以主动服务和积极引导为主,壮大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而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