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协同创新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意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48 浏览:24009
论文导读:的重要阶段,步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攻坚时期。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在一些地方甚至严重缺位,由此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若干失误,付出若干所谓的“学费”。②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其打造更坚实的内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民素质整体性提高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提升国家影响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必定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投入不足、渠道有限,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闭门造车、产学研脱离,激励失效、创新型人才不足等现象,这些理由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形成障碍。协同创新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党对高校创新机制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必定趋势。协同创新所具有的全面开放、共同投入,资源汇集、深度融合,需求导向、集体攻关,创新引领、汇聚人才,人才培养、全面繁荣等优势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扫除某些方面的障碍,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深刻地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文明素质,①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能够指导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人自身的全面提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步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攻坚时期。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在一些地方甚至严重缺位,由此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若干失误,付出若干所谓的“学费”。②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其打造更坚实的内涵基础和提供更深厚的智力支持。

1.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一直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严重失衡。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无法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2.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现实障碍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必定要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我国公民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但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来指导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比较淡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并不厚实、资源并不充足、机制也不健全。因此,要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现实中还存在诸多障碍。

2.1 投入不足、渠道有限

一直以来,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据统计,我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2%-3%。③而与自然科学相比,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的投入更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设立时为8011万,④2009年增加到64.27亿,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86年设立时为1000万,⑥2009年增加到3.9亿,⑦增长幅度远低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科技界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还有大量的专项拨款,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都有大量项目经费。而哲学社会科学界除有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基本没有其他的专项经费来源。⑧

2.2 各自为政、资源分散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含党政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及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等行业科研机构。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独立运转、自成体系,没有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链条。⑨特别是在高校,大部分科研人员仍固守着传统的隔离式研究方式,高校没有在整个科研系统中充分体现出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⑩
不可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支极具创造力的高素质科研队伍,但也毋庸讳言,由于分属不同的系统和部门,缺乏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大都各自为政,形不成有效合力,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等有限资源的浪费,如课题立项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使用;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往往相互重复,且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⑾

2.3 激励失效、创新型人才不足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导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必定选择。而哲学社会科学能否创新,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优秀的创新型科研队伍和研究个体。
随着一批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学者相继退出研究岗位,各科研机构缺少创新型人才的理由日益凸显,创新型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普遍不足。同时,由于一直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现象长期存在,众多研究人员一味追求成果数量的增长,忽视成果质量提高及其转化应用,这极大地弱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发展。

3. 协同创新的提出与内涵

总书记在清华百周年庆典上提出,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两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协同创新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创新研究领域出现的协同理论,它强调创新主协同创新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的意义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体之间的互动联接和集体创新,以协同创新方式推论文导读:
动创新活动的发展。⑿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最早提出“协同”的概念,它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⒀此后,西方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把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结合研究,协同创新思想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思想多用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者产业发展、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方式为形成分享机制,主要特点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创新动力、沟通机制,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协作。⒁创新是协同的目标,协同是创新的手段。

4. 协同创新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的学术研究作用及作用就在于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提出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策略,科学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理由,推进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⒂协同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尽管协同创新并不是定向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针对性要求,但协同创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极具作用。

4.1 资源汇集、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独立运转、自成体系,众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固守着传统的隔离式研究方式,单独开展研究,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缓慢。
协同创新就是要打通众多孤立的“井”之间的联系通道,推动由“井”文化向“海”文化转变。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必须从小富即安、封闭孤立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寻求科研资源的习惯行为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纳入科研课题的视野,在所在区域乃至全社会、全世界配置科研资源,谋求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⒃协同创新中心不仅要能够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而且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协调管理,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4.2 需求导向、集体攻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众多新的理论和实践理由亟待研究和解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大一部分成果被束之高阁,社会成效不佳。
“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宗旨,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理由、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理由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理由。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汇聚多方的优势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和学者,打造一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优秀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围绕某一“国家急需”的重大理由,开展联合攻关,真正承担起科研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

4.3 创新引领、汇聚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优秀的创新型科研队伍和研究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现象长期存在,这不仅导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也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2011计划”以创新引领为基本原则,要求各协同创新中心转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这不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投身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来,而且也能够真正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成长,打造出一批以国家需求为导协同创新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的意义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科研团队。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⒄尽管协同创新并不是国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制定的专门性政策,尽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也绝不仅仅能够依靠协同创新就能实现,但是在某些方面,协同创新能够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由,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关于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深思[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课题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调研报告[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1)
[3] 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等教育管理,2012(6)
[4] 白守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与深思[J].社科纵横,2009(12)
[5] 王海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6]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7] 李仲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J].河北学刊,2003(1)
[8] 韩源、县祥.构建中国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几个重要理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
[9] 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10]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转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11]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12]张曙光、鲍宗豪、刘瀚、温珍奎等. “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13]高校领导谈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41)

[论文导读:济贸易大学科研处,研究领域: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成果(KY13-09)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3
1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8)
作者简介:柳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研究领域:科研管理
李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研究领域: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
*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成果(KY13-09)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