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与玉器创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857 浏览:108241
论文导读:业生产对象。2011年陈胜前在其《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文中,强调了生态交错地带的资源不稳定性对于史前人类所采取的获取食物策略的影响,认为多元混合的生计方式是该地区的主要的适应策略,狩猎采集经济始终保持着较大的成分。红山文化时代主要的经济形态以农耕为主。

三、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研究策略及红山

摘 要: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出土了众多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设计独特、寓意深远的玉器群,达到了中国北方史前玉文化的顶峰,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共同构筑中国新石器时期南北两大玉文化中心。探讨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对于有助于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宗教信仰的研究,理解红山文化玉雕业产生的经济背景。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经济形态 玉器创作
一、引言
红山文化分布主体分布的西辽河流域及大、小凌河流域。该区域是中国多源一体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自80年代以来,该地区红山文化考古发掘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其中,辽宁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坛、庙、冢建筑及女神像的发现大大丰富了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文明起源的意涵。学者们从红山文化的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器物、宗教文化等角度,探寻该地区红山时期是否进入文明。
对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探讨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宗教状况、建筑业及手工业发展状况。本文将对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研究进行综述,以考古学为主并结合环境学、民族学,就红山文化经济形态对于红山文化的宗教崇拜、红山玉器创作的影响关系进行探讨。

二、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研究概述

关于考古学中经济形态的定义,学者们的观点较一致。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红山先民来说,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围绕存活、繁衍获取足够多的食物。红山先民围绕获取食物所进行的活动和方式就是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
红山文化所处的区域属于地理上的农牧交错地带,具有资源多样但不稳定性的特点,适宜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发展。关于红山文化的主导经济形态,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2003年索秀芬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理由》文中认为该地区史前各考古学文化的生产更具的形制都反映了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具渔猎、畜牧[1]。2004年刘国祥撰文认为农业经济是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主导,渔猎采集作为补充。并认为红山文化农业经济形态的迅猛发展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一是红山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受到中原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带到了辽西地区。二是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红山先民寻求更稳定、更高产的经济活动方式。三是红山先民所处的时代正值气候上的大暖期,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2]。2008年张星德在《辽西地区新石器工具量化的研究与农业水平的评估——兼论辽西地区文明起源的特点》文中通过对红山文化各遗址的量化分类比较,并结合中原半坡农业工具的比较关系,主张渔猎与采集经济仍为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支柱产业,在红山先民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原始农业居于次要地位[3]。2009年吕昕娱在其《红山文化经济形态论述》中将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构成关系划分为红山文化早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红山文化的早期与中期,原始农业与采集和渔猎并重:到了红山文化晚期,原始农业占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主导地位[4]。考察了红山文化中用于农业生产的石质生产工具,认为黍、粟是红山先民的农业生产对象。2011年陈胜前在其《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文中,强调了生态交错地带的资源不稳定性对于史前人类所采取的获取食物策略的影响,认为多元混合的生计方式是该地区的主要的适应策略,狩猎采集经济始终保持着较大的成分。红山文化时代主要的经济形态以农耕为主[5]。

三、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研究策略及红山文化经济形态构成

关于研究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策略,学者们多从考古出土的生产工具的状况进行研究。但仅通过对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和用途的研究,未免不够全面。且某些石质生产工具的使用策略与用途有待商榷,还应结合考古发掘中发现动植物遗骸、遗迹的研究,还原红山先民的饮食结构。史前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遭的生态、气候条件。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有几种可能,一是生态条件的转变,二是原有的经济活动方式不足以支撑下去导致必须寻找其他更加高产的经济活动方式,三是生产技术的进步。
由于红山文化是吸收本地区赵宝沟文化和中原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发展而来,而赵宝沟文化是对兴隆洼文化的直接继承发展关系,所以考察该地区先红山文化的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对于研究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是有帮助的。
兴隆洼文化是辽西地区最早的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以兴隆沟遗址为例,兴隆沟第一地点为兴隆洼文化中期的一处重要遗址。考古出土的遗物多见于房址居住面,少量遗物出土于堆积层内。发掘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主要器型有石铲、斧、刀、磨盘、磨棒、环状石器、细石叶等。骨器多磨制而成,骨锥数量最多,其次为骨匕、刀、凿、镖等。兴隆沟第一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骸,如F31和F33居住面东南部偏中均发现有完整鹿角,F17和F33发现有完整的猪头骨,F26发现有完整的狗下颌骨,F20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西北角还出有10余枚炭化的山核桃[6]。大量动物骨骼和碳化的山核桃的发现表明狩猎采集经济在兴隆洼文化的生业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石制生产工具的组合关系和存在的大量骨质生产工具也佐证了兴隆洼文化的主导经济形态应为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缺少表明兴隆洼文化的农业生产还处于萌芽阶段,应作为狩猎采集经济的补充。
赵宝沟文化是该地区继兴隆洼文化之后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与玉器创作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的又一考古学文化,在房址、陶器等方面表现出与兴隆洼文化有很多的共性。在赵宝沟文化的房址居住面上也常发现有较多的动物骨骼。敖汉赵宝沟遗址灰坑中也发现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和蚌壳。从下表的赵宝沟聚落遗址灰坑出土器物来看,II区H01出土遗物较少,位置较特殊,故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内。从I区H1、H2、H3、H4来看,四个灰坑共出土遗物为95件,其中出土的软体动物与脊椎动物骨骼数量是所有出土遗物中的两个大宗,分别为19件和57件。脊椎动物骨骼的数量占所有出土遗物数量综合的60%,各个灰坑中脊椎动物占各灰坑出土遗物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1.1%、论文导读:妇像也印证了红山先民对人口增长的愿望,反映了红山先民对女性的生育崇拜、对女祖崇拜以祈求子孙繁衍。红山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则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性遗址和相关玉器题材方面有所体现。牛河梁第二地点三号冢的发掘,N2Z3平面近正圆形,由三层以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与玉器创作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
86.7%、50%、12.5%。在本地区生产工具未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狩猎采集经济应还是赵宝沟文化经济形态的主导经济部门。小山遗址发现的一件陶尊形也能反映出在赵宝沟时期狩猎经济的重要性。该型陶尊并非一般的生活用具,应该是表现某种崇拜信仰的神器。小山尊形器的腹部图案为鹿、猪、鸟三种动物的形象。鹿和猪的形象是图案的主体部分,反映出猪和鹿关于赵宝沟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赵宝沟文化出土了较多数量的石耜,则表明赵宝沟文化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进步。敖汉赵宝沟聚落遗址灰坑出土遗物统计表
红山文化是辽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高峰。以目前较流行的对红山文化的分期,将红山文化分为3期,早期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较少,以兴隆洼遗址F133为代表,存在一种粗泥红陶钵和素面斜口器;中期开始,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明显增加,如那斯台、西台等遗址。较之红山文化早期,陶器的数量与种类也大大增加,尤其是泥质彩陶数量占陶器总数比重的增加;红山文化晚期,典型者为牛河梁遗址。坛、庙、冢三位一体的大型祭祀建筑的发现大大丰富了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意涵。
红山文化社会从中期开始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发展,呈现出与红山文化早期及先红山考古学文化不同的面貌。遗址的数量和密度的明显增加,彩陶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彩陶纹饰由简单到复杂,泥质彩陶的数量逐渐占陶器的主导地位。遗址的数量和密度的明显反映出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发达的陶器、玉器、建筑业则表明手工业生产有了专门化。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导致食物需求的大量增加;手工业的专门化则表明红山文化社会有了一群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社会群。二者都要求红山文化社会生产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延续该地区传统的狩猎采集经济必定不能够满足快速增加的食物需求。且仰赖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从属性。唯一能够满足红山先民对于食物需求的经济活动只能是主动性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聚落的地理位置来看,和兴隆洼文化的遗址相比,赵宝沟与红山文化的遗址相对高度下降则表明红山文化先民为了更稳定地获取食物而选择在适宜农业的河谷森林地带[7]。
红山文化先民所处时代的属于气候上的全新世大暖期,较之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狩猎采集。红山文化中后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食物需求的迅猛增加,而以狩猎采集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不能从自然中获取稳定的、足够的食物。迫使红山先民转变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红山文化石制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也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可能。较之红山文化早期的彩陶,红山文化中期以后彩陶在数量和种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彩陶的纹饰也更繁复,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有一定的共性。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山文化在吸收了中原仰韶文化先进的彩陶制作技术的同时,中原仰韶文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辽西地区。
在农业生产成为红山文化主导经济形态的同时,狩猎经济始终是红山文化经济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牛河梁第五地点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分布于16个灰坑、1条探沟和一号冢中,其中梅花鹿的数量最多,其次为狍、猪、獐等。第五地点的动物骨骼主要发现于下层灰坑中。该层曾出土大量的陶器及磨盘、磨棒、石斧等遗物,说明建冢之前红山先民曾在此居住。第五地点出土的动物骨骼除狗是驯养之外其余均是捕获的野生动物[8]。这些情况表明狩猎经济始终是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农业生产对宗教崇拜、玉器制作的影响关系

红山文化农业经济成为红山文化的主导经济形态,导致辽西地区的一次产业方式的革命,带动了手工业、建筑业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组织形式、宗教信仰的转变。当农业成产成为红山文化社会的根本,那么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就成为红山先民最关心的理由。
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应当取决于自然天候、劳动力的充足发展、土地肥沃程度、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等因素。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雨水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获得丰收的必要条件,而辽西地区正处于生态交错带上,在全新世大暖期普遍比现在偏暖,适宜农业发展,但气候条件并不稳定。在全新世早中期降水波动比现在还大,湿润期增加30%~40%,干燥期减少35%~40%[9]。表明不稳定的气候条件成为影响红山文化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土地在耕种若干年后必定导致土壤的贫瘠,开垦更多的土地就成为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开垦更多的土地则需要更多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是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而来,短期内农业生产技术不可能有较大提高。
由上所述,气候条件、人口因素成为影响红山文化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祈求农业生产能够风调雨顺、人口得到稳定增长成为整体红山文化先民的愿望。
红山先民对于人口增长的愿望体现在红山先民对于女性和女祖的崇拜。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女神庙的发现体现出红山文化先民的女性祖先崇拜,而女性祖先崇拜则源于母权制氏族社会中女性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和中心,更是氏族繁衍的决定性力量[10]。而喀左东山嘴大型祭祀遗址中出土的两件孕妇像也印证了红山先民对人口增长的愿望,反映了红山先民对女性的生育崇拜、对女祖崇拜以祈求子孙繁衍。
红山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则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性遗址和相关玉器题材方面有所体现。牛河梁第二地点三号冢的发掘,N2Z3平面近正圆形,由三层以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与玉器创作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立石为界桩的阶台和坛上积石组成。形如北京天坛的三层台,而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红山文化对中国后世的宇宙观、宗教观产生了深远影响。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中的祭坛是红山先民用以祭天的地方,祈求农业的丰产。
根据最新发表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4个地点共出土玉器183件。其中,只随葬玉器的43座墓,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9.6%。唯玉以葬的习俗在牛河梁的墓葬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集中表现于上层积石冢的高等级墓葬。大型石棺墓随葬玉器数量明显多于小型石棺墓,且积石冢中心性大墓随葬玉器的种类和组合关系明显高于小型墓。比较典型的是牛河梁第五地点。牛河梁第五地点论文导读:2012:78.(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上一页123
一号冢一号墓不仅是一号冢的中心大墓,且是整个第五地点的中心大墓。N5Z1M1随葬玉器7件:其中玉鳖2件,璧2件,勾云形器1件,鼓形箍1件,镯1件。而第五地点二号冢的M2出土镯2件,坠饰1件;M3出土1件玉镯;M9出土1件玉蝈蝈。第五地点三号冢未随葬玉器。墓主人生前地位的不同,不仅反映在墓葬规模大小,而且反映在随葬玉器的玉器组合和随葬玉器器型的差异。在第五地点的中心墓与小型石棺墓随葬玉器的差异,表明红山先民有意识地用随葬玉器的玉器组合关系和玉器器型的悬殊来标示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差异。以随葬玉器的数量、器型、组合关系的为内容的葬玉制度表明玉礼制在红山文化中已经出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和大量玉器的发现,表明红山文化社会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红山社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红山文化社会已经发展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用玉制度。成熟用玉制度的形成需要高度发达的玉器手工业的支撑。当农业生产成为红山文化的主导经济部门,促使生产力的爆发,为玉器制作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对玉器题材的制作产生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玉器加工技术的提高,使得加工更大、更复杂的玉器成为可能。玉器制作的专门化,使得玉器制作的经验、技术能够得到传承、提高。红山文化先民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获取大量优质玉材成为可能。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玉器在红山文化社会占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不仅具有区分身份等级差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红山先民用来沟通天地、用以通神的神器。根据玉器出土的题材,可将其分为四类:生产工具类、装饰题材类、动物题材类、特殊类。其中,勾云形玉器、C形龙、方形玉璧皆属于特殊器类,是红山先民用以祈雨的神器。
勾云形玉器较多地出土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中,有着基本的造型特点:玉器呈片状,中心呈为云盘卷状,四角有四个勾角。这些特点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快要降雨时风云变色的情形。在为自己的部落谋取利益的过程中,公众巫师首要的任务是学会制约天气,特别是保证降水。为了履行职责,巫师们通常采用顺势原则或模拟原则。例如,如果他们希望降水,就以洒水或蒸汽的方式模拟云朵11。勾云形玉器的制作可能是用来模拟云气形象,巫师用之来交感天地,祈求降水。
目前有出土地点的C形龙有两件,一件碧玉龙,一件黄玉龙,皆出于内蒙古翁牛特旗。C形龙的基本形制为C形,长吻,飘鬃,细长卷曲身体,鬃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两条C形龙可能是模拟了句龙的形象,表现出红山先民的龙神崇拜,用以以祈求龙神能够保佑降雨丰沛。
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重要器类。牛河梁出土的玉璧有32件,在牛河梁所有出土玉器种类中数量最多,占出土玉器总数的17.4%。红山文化的玉璧厚度较薄,璧体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刃,外援呈圆角方形,内援呈圆形,外方内圆。有意思的是,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随葬2件玉璧、1件勾云形玉器、2件玉鳖、1件鼓形器、1件玉镯的玉器组合,2件玉璧出于墓主人头部两侧,勾云形玉器置于墓主人胸部,2件玉鳖出于墓主人的左右手。N5Z1M1随葬的玉璧、勾云形玉器、鼓形箍、玉鳖四种重要玉器器类的组合关系,在牛河梁所有随葬玉器墓葬中仅此一例。表明N5Z1M1墓主人非同寻常的地位,应是在红山文化社会中具有最高等级地位的人。玉璧在这组玉器组合中,表现出红山先民的天人观。玉璧与其他三种器类组合起来,是用来交感天地,祈求上苍保佑农业生产风调雨顺。
五、结语
红山文化中期,辽西地区发生了一次产业革命。农业生产代替狩猎经济成为了红山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推动了红山文化的建筑业、陶器制作和玉器制作的繁荣,也影响了红山先民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
参考文献:
[1]索秀芬.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理由.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1.
[2]刘国祥.赵宝沟文化经济形态及相关理由探讨.东北文物考古论集,93.
[3]张星德.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工具的量化研究与农业水平评估——兼论辽西地区文明起源的特点.东北史地,2008,6.
[4]吕昕娱.红山文化经济形态述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5]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考古学报,2011,1.
[6]文物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152-155.
[7]夏正凯,邓辉,武弘麟.内蒙古西拉沐沦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与玉器创作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河流域考古学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地理学报》,2000,Vol55,3.
[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8:509.
[9]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降水变化与“波动农牧业”.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
[10]吕大吉.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宗教的形成和演变.原始宗教与萨满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28-29.
[11]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金枝—巫术制约天气.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78.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