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农村收款收据管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3 浏览:6236
论文导读:收入时应执行相关规定,需要出具税务的应到税务部门领用税票,不能用合作社收款收据代替。3.收款收据由村及合作社会计统一开具,其他人一律不得。开具收款收据应当按规定的时限、顺序,逐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如开错需作废的,需三联完整保留并在票面上加注“作废”字样。

4.单位之间不得互相串用收据,也不

[摘要]农村收款收据是农村经济收入行为发生的原始凭证,它不仅是财务收入的法定凭证,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始凭证。但是笔者在农村财务实践中发现,农村收款行为逐步走向规范,但是个别地方收据管理仍然存在漏洞,严重影响着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收款收据的使用;存在理由;监管措施
1006-0278(2014)01-050-01

一、农村收款收据的使用情况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含自然村、组)及农民合作社收取的所有款项必须分别统一使用晋中市农经办监制的《晋中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款收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除外,必须使用《山西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收据》)和《晋中市农民合作社收款收据》,其他样式的收据一律不得使用。
2.《晋中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款收据》的使用范围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有关部门拨款、发包及租金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土地补偿收入、扶贫救济救灾款、社会各项捐赠资金、各种代收和借贷的款项以及其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应统一管理的各项资金收入等;《晋中市农民合作社收款收据》的使用范围为成员与合作社的内部往来、上级拨款、社会捐赠等,合作社发生对外农副产品销售业务或提供服务等经营性收入时应执行相关规定,需要出具税务的应到税务部门领用税票,不能用合作社收款收据代替。
3.收款收据由村及合作社会计统一开具,其他人一律不得。开具收款收据应当按规定的时限、顺序,逐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如开错需作废的,需三联完整保留并在票面上加注“作废”字样。
4.单位之间不得互相串用收据,也不得转让、转借、、买卖、销毁、涂改收据。不得利用收据乱收费,不得开具非本社经营项目的款项。

二、农村收款收据管理存在的理由

1.农村收款收据管理混乱,使用不严肃。农村收款收据管理和使用方面极度混乱,主要表现在:收据不设或乱设人员管理,村干部随意领取票据,谁用票谁开票;乱盖行政章收款:收据日期随意填写;乱盖村干部个人章收款。
2.农村收款收据来源多渠道。农村收款收据有的从定点单位购买;有的照顾关系从关系户购买;有的为省钱从小商贩处购买。收据规格和样式也极不统

一、造成收据混乱现象。

3.农村收款收据监控不力。没有严格的领用和核销制度,有的村干部领用收据收款后,有的交回钱,不交所剩收据,有的甚至收据款项长期不交回。对丢失收据的,没有处理办法。

三、农村收款收据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严格收据的领销手续

1.收款收据由市农经办统一印制并提供给县农经办,乡镇农经站统一到县农经办领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合作社使用收款收据时向乡镇农经站领购。
2.县乡票据管理员在领取统一收据时,需携带《农村收款收据领销登记薄》领取手续,其他人员需出具加盖单位印章的委托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合作社使用收款收据时,由会计凭《农村收款收据领销登记薄》到乡镇农经站领购。领购时,要在《农村收款收据领销登记薄》上登记领购日期、收据的数量、起讫号码,领购人必须签字。
3.每个村及合作社一次只能领购一本统一收据。并实行交旧换新制度,领购时需把已用完的收据存根交乡镇农经站,票据管理员对其是否连号、有无缺号、作废、收据是否相符、是否全部入账等进行查验,确认无误后归档。并登记《农村收款收据领销登记薄》,换给新的统一收据。有条件的乡可以为村集体及合作社收款收据。
4.村集体在领取收款收据时,乡镇农经站应在“收据联”的“收款单位”处盖“村集体财务印章”。

(二)加强收据的监督管理

1.乡镇农经站要做好收款收据的档案管理,专柜保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合作社移交来的收据。
2.建立收款收据使用管理责任人制度,乡镇农经站票据管理员是本乡镇收款收据管理第一责任人,应做好本乡收款收据发放和存根回收工作,并加强使用情况的监督。村集体及合作社会计是使用统一收款收据的第一责任人,要规范使用、妥善保管好收款收据。收款收据如有遗失应立即向乡农经站挂失手续,乡农经站及时报县农经办备案。县农经办必须每年组织一次收款收据专项检查,发现理由,及时整改。对擅自买卖、转让、转借、销毁、涂改农村收款收据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建立票据管理员离任交接制度,确保票据管理安全和责任划分。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sgllw/lw22857.html上一论文:关于高校“一校多区”管理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