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能源视角下低碳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85 浏览:17903
论文导读:
摘 要:通过梳理国内外低碳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的势头背后是以高污染,高消耗带来的巨大环境理由。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对着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才是经济增长的必定选择。
关键词:低碳时代; 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1673-291X(2013)14-0018-02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低碳条件下的工业化

中国当前面对着艰巨的工业化使命,一方面,要降低能耗,另一面,又要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保证经济建设的需要。

1.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中国从2007年起GDP年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超过一些主要的经济体 ,例如美国、日本、OECD等。工业增加自2006年即远高于一些发达的经济体。

2.增长以能源消耗为代价

低碳背景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消耗。我们不难发现2001—2007年,我国以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大于实际的GDP的收入,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2008年开始,这样的局面有所扭转。

3.能源结构消费单一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碳为基础、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辅助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自然资源的独特禀赋,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长期占据70%左右的水平。1978—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1.8%。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保持相对不变,其总体趋势,虽然在2000年左右到2010年开始有一个明显的轻微下滑,但是在绝对量上没有任何变化。石油消费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1978—2010年期间石油消费的平均占比为19.5%。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所占比重平均为19.6% ,2002年最高达到22.3%。从1997年开始石油的消费量开始出现缓慢的增长,但仍不及煤炭的超高消费。1978年、200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分别为3.2%和2.0%,此后的年份其比重一直保持在2.5%左右。核电消费从无到有,目前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中国对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

4.低碳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低碳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其目标则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合理的经济结构前提下促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要求是走科技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这与发展低碳经济不谋而合。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倡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满足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倡导节能高效,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此,两者都要求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作为标准,强调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低碳经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的挑战

“三高”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中国经济对资源能源利用严重依赖的特点,使得经济发展呈现出粗放型的特征。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比较大,而且对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够,一味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许多高耗能产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气温变暖,不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法律管理机制不完善能源视角下低碳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导致众多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存在,既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对于人民的健康生活也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意识到低碳经济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三、 低碳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方式

笔者以为,低碳资源约束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此,提出经济增长的路径在于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节能减排,发挥碳汇潜力。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和环境约束将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反之,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约束也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倘若能够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能不断突破资源和环境的束缚,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目前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的产业结构,往往伴随着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尴尬窘境。所以,转变产业结构,在低碳条件下经济增长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整体能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传统工业部门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低能耗、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广阔等。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应通过颁布相关的政策法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此外,引进再创新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战后日本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用型的创新,这不仅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也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生产要素投入优化配置。用相对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替代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用人力、技术等无形资产替代有形的自然资源,用绿色的环保的资源替代可能会造成污染的资源。生产要素的配置归根到底还是资源配置理由,而资源配置,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管理和定价。失灵就会影响到资源利用的效率。因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组合,就需要资源体制的改革,更需要资源市场的逐步完善。对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政府就应该定于高价,对于环境友好型,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低碳企业,政府在资源定价时就应该予低价鼓励。对于资源的管理,应该是市场分配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环保为新的核心,让资源在要素市场上自由流动,让市场去衡量效益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做出公允的定价,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去纠正失衡论文导读:entReview,1995,21(3):587-612.于雪霞.低碳时代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资源与产业,2011,(8).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地理学报,2003,(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国涓,张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市场。3.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理由:(1)能源节约,主要手段就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概括起来,要实现经济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策略。节能就是要在资源相对给定的环境下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效应,以较低的投入水平,获取较大的回报投入。一方面,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社会的总产出。换言之,节能其实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策略,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文中低碳的含义不仅指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还指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而且更加偏重于污染物减排方面。节能减排是应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理由的主要手段,更是实现集约发展,低碳增长,环境改善,资源优化发展的方式,是实现“三低”和“三高”发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4.发挥碳汇潜力。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本身需要在碳汇价值评判、碳汇市场交易等操作和制度方面的规范做出明确选择。而基于碳汇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又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更显张力。具体倡议如下:中国可在认真总结领先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项目标准、技术的引进规则的设定和研究,通过制度创新,扩大开发项目的运用,将此应用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用在各种经济区域内,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不同的区域性碳汇交易市场。以此来,充分发展林业资源,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曹玉书,尤卓雅.资源约束、能源替代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国外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
[2] Homer-Dixon T.The ingenuity gap:can poor countries adapt to resource scarcity? [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5,
21(3) :587-612.
[3] 于雪霞.低碳时代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J].资源与产业,2011,(8).
[4]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5]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6] 国涓,张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 余江,叶林.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和技术进步一个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8(5):7-9.
[8] 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9] 刘宏杰,李维哲.中国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J].能源资源,2006,(12).
[10] 石丰,郭成斌.建筑工程中有关集中供暖和供热的节能理由[J].应用能源技术,2004,2007,(11):19-20.[Shi Feng,Guo Chengbin.Energy-sing in Central Heating of Architecture Projects[J].Applied Energy Technology,2007,(11).
[11] 王岩,李全修.后京都时代中国基于AFOLU活动的碳能源视角下低碳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汇市场展望与政策倡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12] 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对的挑战与策略[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6).
[13] 刘浩,肖湘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对的理由与策略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0,(6).
[责任编辑 杜 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