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辽宁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时空变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52 浏览:107983
论文导读:元经济性由Ⅰ型分别转变为Ⅲ型和Ⅱ型。大连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了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发展。阜新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2001国务院将阜新
摘 要:中国各省份经济结构在整体上普遍存在二元性,二元经济结构成为制约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省也不例外。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反差系数,选取2000—2009年辽宁省统计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揭示其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依据城乡二元性的强弱将14个地级市分为三类,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时空变化;辽宁省
1673-291X(2013)03-0148-03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枷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广泛的共识。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城市化水平一直居全国前列,已超过60% [1],但地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彻底转变,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乡之间仍存在着巨大差距。所以对辽宁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动态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为提升辽宁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提供依据。

一、研究策略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策略

1.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某一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同在这一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越高,劳动力比重越低,则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农业部门比较劳动力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B1=(G1/G)∶(L1/L);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B2=(G2/G)∶(L2/L)(其中L=L1+L2,G=G1+G2)。
2.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理论上处于0~1(小数)之间,当为0时,经济二元性最显著;而为1时,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完全转变成了一元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小数)。二元对比系数计算公式为:R1=B2/B1。
3.二元反差系数。即农业和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平均值。二元反差系数理论上在0~1之间,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反差系数越大,农和非农业的差距越大,经济二元性越明显;当二元反差数为0时,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二元性消失。二元反差系数计算公式为:R2=[ABS(G1/G-L1/L)+ABS(G2/G-L2/L)]/2 [2~4]。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

二、辽宁省城乡经济二元性动态变化分析

(一)辽宁省城乡经济二元性的时间变化分析

2000—2009年辽宁省的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测算结果(见表1),二元对比系数(R1)和二元反差系数(R2)测算结果(见表2)。
辽宁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时空变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从上页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这与国际上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两者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说明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业的速度较慢,辽宁省的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发展中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很有限,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进而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上页表2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辽宁省的二元经济是波动变化的,二元对比系数(R1)和二元反差系数(R2)从2001—2009年均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辽宁省的二元经济呈现逐渐强化的趋势。而且R1始终低于0.31,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0.31~0.45水平[5],表明辽宁省城乡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仍较明显。

(二)辽宁省城乡经济二元性的空间变化分析

从长期看,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意味着部门间劳动生产率趋于收敛,为便于计算和分类,这里选取了二元对比系数来度量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见图1)。
1.辽宁省14城市的城乡经济二元性总体增强。由图1可见,用二元对比系数来度量的城乡经济二元性在14个城市中差异较大。若以发展中国家二元对比系数的下限值0.31来衡量,2000年高于0.31的有5个,2009年高于0.31都有4个城市,2000年和2009年比较,除了大连市、阜新市、朝阳市和葫芦岛市外,其他8市城乡二元经济性均呈现较明显的下降,铁岭市和丹东市降幅较大,反映绝大部分城市的经济二元性差距在增强。
2.辽宁省城乡经济二元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依照二元对比系数大小,将经济二元性的强度分为:强(<0.31),较强(0.31<二元对比系数0.45)。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二元经济强度的空间变化表示在表3。
由表3可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盘锦市二元对比系数2000年和2009年均小于0.31,二元经济突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元对比系数在减小,呈加强趋势,属于Ⅰ型。锦州、营口、辽阳市2000年二元经济性属于较强Ⅱ型,随时间也呈加强趋势,到2009年转变为二元经济性更强的Ⅰ型。
这些地级市主要都是辽宁的老工业基地,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导致城乡二元经济加强。
丹东、铁岭市2000年是二元经济较弱(Ⅲ型),但呈现加强的态势,到2009年分别转变为二元经济较强的Ⅰ型和更强的Ⅱ型。大连、阜新、朝阳和葫芦岛市城乡经济的二元性在减弱,特别是阜新和大连市由二元经济性由Ⅰ型分别转变为Ⅲ型和Ⅱ型。大连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了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发展。阜新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2001国务院将阜新确立为中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试点转型市,这是阜新发展论文导读: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剖析.生态经济,2011,(8).许文苹,金浩.中国省直辖市二元经济及发展水平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5).王敬华,陈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向云波,张勇,袁开国,赵会丽.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11,(7).彭文武.衡阳
的第一次契机;200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阜新又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契机。

三、辽宁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1.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彻底改革传统经济社会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6],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县域发展的步伐是解决三农理由、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着力点[7]。辽宁省现有的44个县,其中有15个为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因此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辽宁省总体城乡一体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实施推动就业的长期战略,拓展就业渠道。从世界范围看,微型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8~9]。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吸引城乡剩余劳动力;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统筹就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4.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我们应该适当加大环境的辽宁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时空变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投资力度,提高城镇主要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率;农村则主要以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农村环境清洁示范村模式;有效改善环境,提升规模档次,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维良,赵东霞.辽宁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及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 余吉祥,储凤玲.论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
[3] 郭文杰,余瑞祥.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J].统计观察,2005,(4).
[4] 段禄峰,张鸿.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剖析[J].生态经济,2011,(8).
[5] 许文苹,金浩.中国省直辖市二元经济及发展水平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5).
[6] 王敬华,陈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 向云波,张勇,袁开国,赵会丽.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1,(7).
[8] 彭文武.衡阳市城镇化进程的障碍与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7).
[9] 辽宁省2010年统计年鉴[EB/OL].辽宁省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