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22 浏览:9569
论文导读:制成品G-L指数进行测度,又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MIIT指数进行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考察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真实情况;并且在G-L指数的基础上,还将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力图为国家和政府制定提高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策略提供依据。

二、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目前状况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

摘要:当前,在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贸易模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重要模式。本文选取1992-2013年中韩两国双边贸易数据,在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目前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选取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韩国对中国的FDI三方面因素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提高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策略与倡议。
关键词: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策略与倡议
:A
一、引言
中韩两国由于地缘相近,文化相似,加之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和韩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统计显示,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由起初的502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 74238亿美元,增长了50多倍。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也逐年提升,比重额由1992年的47%上升至2013年的92%,韩国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一直围绕在90%左右波动,这表明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逐渐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此外,中韩两国的贸易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国对韩国既出口又进口相似的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模式并存,产业内贸易逐渐替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中韩两国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内贸易作为一种国家间的贸易类型,国外专家与学者对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与类型上。Balassa(1966)在研究欧共体成员之间的贸易模式时,首次提出了“产业内贸易”这一概念,并且提出了Balassa指数,用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Grubel和Lloyd(1975)对Balassa指数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并不能反映出每个产业的权重,同时还指出该指数忽略了贸易不平衡因素对计算结果所产生的偏差。因此,在Balassa指数的基础上,Grubel和Lloyd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即G-L指数。Kniest(1991)提出了运用动态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策略,即边际产业内贸易(MIIT)分析法。Jae Jin Byun(2001)对韩国国内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实际测算,发现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的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从国内研究目前状况看,赵放、李季(2010)根据1991-2008年间的中韩贸易数据,推算出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其结果显示:中韩贸易特别是工业制成品贸易具有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蓝庆新和郑学党(2011)对2001-2009年中韩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计算,得出中韩双边初级产品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上扬趋势。张婧(2012)对中韩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并以垂直型为主,只有旅游、运输和通讯三个细分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
当前学者主要是基于G-L指数对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进行静态分析,而很少采用MIIT指数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动态研究。本文利用1992-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数据,在考察中韩两国贸易目前状况的基础上,既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G-L指数进行测度,又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MIIT指数进行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考察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真实情况;并且在G-L指数的基础上,还将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力图为国家和政府制定提高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策略提供依据。

二、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目前状况

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评价一国对外贸易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指标。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中韩的正式建交,两国之间的贸易迅猛发展,而制成品贸易的地位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根据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了1992-2013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以及占进出口额的比重,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在进口贸易上,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1992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仅为24亿美元,到2008年,对韩工业制成品贸易进口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是1992年的近42倍。到2013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达到近1 704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进口产品中所占比例达到93%。在出口贸易上,1992-2013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也是逐年增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除外。1992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仅为11亿美元,到2013年,出口总额达到841亿美元,是1992年的近77倍。并且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也大幅提高,由1992年的47%上升至2013年的92%。
据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体系》(SITC)标准,0-4类商品代表初级产品,5-8类商品代表工业制成品。其中,5类和7类为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制成品,6类和8类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利用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本文计算整理得出了1992-2013年中国对韩国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的比重,如图1。其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总体呈现上涨趋势。1992年,SITC5与SITC7出口总额仅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10%左右,到2004年,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总额的43%左右。此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持续提高,到2013年,出口比重提升到近60%,比1992年高出50个百分点。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SITC6和SITC8在1992-2013年出口比重基本围绕在40%上下波动,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95年,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顶峰,约占总出口额的55%左右。到2013年,SITC5和SITC7出口比重仅为34%左右。总体来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发展迅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论文导读:
口优势逐渐丧失,中国对韩国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三、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一)静态测度

G-L指数是目前运用广泛的测量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它的具体表达式为GLi=[SX(](Xi+Mi)-|Xi-Mi|[]Xi+Mi[SX)]×100%,其中Xi和Mi表示i产业或者产品组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指数取值在0与1之间,如果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如果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的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根据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1992-2013年间的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G-L指数值,如表2与图2。
通过对表2与图2的分析,发现1992-2013年期间,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5到06左右窄幅波动,1992年为053,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13年,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才达到066,指数变化不显著,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
但是具体分析SITC5-8不同产业G-L指数的变化时发现,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水平的变化与整体贸易水平的变化差异很大,制成品内部产业内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具体分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G-L指数变化趋势看,1992年以来,SITC5G-L指数为046,表现为产业间贸易,此后指数呈小幅下滑趋势,到2013年为038,SITC5一直处于产业间贸易模式;SITC7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2003年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并且于2008年G-L指数值达到顶峰为073。
进一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1992-2013年间G-L的指数变化情况时,可以发现,SITC6和SITC8的变化情况又各不相同。1992年,SITC6除了在1993年和1998年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其余年份均呈现产业内贸易,并且在1999-2006年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SITC6相比,SITC8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1998年,SITC8G-L指数值达到最高为085。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速度落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无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是整个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动态测度

上文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以及SITC5-8四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别进行了测量,但是基于G-L指数的测度是动态的,不能反映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在G-L指数的基础上,又引进了MIIT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旨在把握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中,MIITi=1-[SX(]|ΔXi-ΔMi|[]|ΔXi|+|ΔMi|[SX)],ΔX表示某一特定时期的出口变化量,ΔM表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进口变化量。MIIT取值范围在0-1之间,若MIIT值为0,表明增加的贸易量完全是产业间贸易类型;增加的贸易量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随着MIIT指数值的增加而扩大;如果MIIT值为1,表明增加的贸易量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同样,根据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1992-2013年间的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MIIT指数值,如表3。可以发现,1993-2013年间,中韩工业制成品增加的贸易量中,有14个年份表现出产业内贸易,其余7个年份表现出产业间贸易,总体变化幅度较大。1993年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MIIT指数为030,但是经历长达13年的发展,中韩两国产业内MIIT指数达到最高值095。但是具体分析SITC5-8不同产业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情况时,发现1993-2013年间,劳动密集型产业(SITC6+SITC8)增加的贸易量中呈现产业内贸易的年份要高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SITC5+SITC7),表明1993-2013年期间,中韩两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四、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前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从上文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因此,为了优化中韩两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两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取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为被解释变量,以中韩两国的贸易不平衡程度、中韩两国人均GDP差距、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3个因素为解释变量,力图为提高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策略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其中,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用Yt表示,为上文已经整理计算得出的G-L指数值;贸易不平衡程度用TIMB表示,具体的测度策略为中韩两国进出口差额的绝对值与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中韩两国人均GDP差异用AGDP表示,具体的计算策略是:AGDP=[SX(]韩国人均GDP-中国人均GDP[]韩国人均GDP+中国人均GDP[SX)];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用FDI表示,并且根据历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换算后再按照物价指数进行了修正。文中选取了1992-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
根据产业内贸易发展理论,建立影响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因素模型,其基本函数表达式为:
Yt=α0+α1TIMBt+α2AGDPt+α3FDIt+ξt(1)
其中,Yt表示t期中韩两国的G-L指数值,α0为常数项,TIMBt表示t期中韩两国的贸易不平衡程度,AGDPt表示t期中韩两国人均GDP差异,FDIt表示t期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ξt为随机误差项。
在使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前,为了消除异方差,体现时间序列本身的规律,对各数列分别取对数,经处理后的函数表达式为:
ln(Yt)=β0+β1ln(TIMBt)+β2ln(AGDPt)+β3ln(FDIt)+εt(2)在得出回归方程之前,分别对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所有的论文导读:质产品。在中韩贸易中,中国应生产符合自己优势又具有特色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体现自己的异质性,从而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参考文献:Balassa,B.TariffReductionsandTradeinManufacturesamongtheIndustrialCountrie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6,56:466-47

3.Grubel.H.,Lloyd,P.Intra-IndustryTra

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二阶单位根检验,方程(2)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时间序列是二阶平稳的。利用Eviews软件,得到计算结果如表5,由此得出回归方程:
Yt=-105-011ln(TIMBt)-040ln(AGDPt)+007ln(Rt)(3)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系数可以得知,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表6可知,残差的T统计值为T-statistic=-3677708,小于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3029970,因而残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这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证明此回归是有效的。另外,虽然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但是完全可以看出3个影响因素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G-L指数在研究期间影响程度上的差异。

五、发展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策略倡议

上文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目前状况的分析表明,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待提高。

(一)合理利用韩国对华的投资

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韩国对华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因此合理利用韩国在华直接投资至关重要,不仅要提高韩国在华投资的数量,还要合理利用韩国在华的投资额。一方面,要改善国内投资环境,通过政策的优惠广泛吸引韩国在华投资;另一方面,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外资投入在技术、科研等方面,以此来推动中国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加快中日韩自贸区的进程

当前,中日韩自贸区已经进入谈判阶段,进一步的经济往来将会更加密切。成功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将会减少三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带来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自由贸易区的本质就是区内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若中日韩自贸区成功建成,区内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便可以充分降低,获得优势,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由此可以缩小中韩两国的贸易规模差距。

(三)大力发展异质产品

产业内贸易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产品的异质性,也是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产品的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款式和功能的不同上,同时还体现在营销方式、信誉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当前,消费需求千变万化,只有多层次的异质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这就需要生产企业抓准国际市场需求特性,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偏好,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异质产品。在中韩贸易中,中国应生产符合自己优势又具有特色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体现自己的异质性,从而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alassa,B.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466-473.
[2] Grubel.H.,Lloyd,P.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3] Hamilton,C.,Kniest,P.,Trade Liberalisation,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a note, Weltwirtschaftlich Archiv,1991,127:35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