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与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596 浏览:60614
论文导读: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本课程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全新模式开展了综合化改革。笔者根据职教课程评价新标准,分析了课程改革的策略与效果,并探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
1001-828X(2014)012-000-0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面对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投身这项事业的每个人都应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踏实做好各项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应针对岗位职业能力设置,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及难点。
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讲教师之

一、我全面参与了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下面就结合改革实践作具体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汇兑与结算、国际商法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系统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原则与策略,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与相关法律规定,掌握各个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掌握进出口交易的程序和策略,能对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有感性认识,并初步具备进行进出口交易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改革实践

根据对相关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团队对课程所需培养的能力与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了课程的技能目标。具体包括:具有国际贸易出口与进口的一般认识能力,具有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能力,具有核算、运费、保险费及佣金的计算能力,以及具有根据合同缮制、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实际操作能力等。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全新模式开展了项目化综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重新组织,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的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框架。在教学策略上,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研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分为理论与实验两个环节,理论教学部分包括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三个项目,分别培养学生出口交易、进口交易及运用其他贸易方式的能力;实验教学部分包括以FOB贸易术语、L/C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IF贸易术语、L/C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FR贸易术语、D/P(或D/A)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以CIF贸易术语、T/T支付方式成交的进出口项目四个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在常用贸易术语及各种支付方式条件下的交易磋商、签约及履约能力。

三、课程改革评价

对照职教课程评价新标准,选取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两学时)作具体分析:
第一,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很强,着重培养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掌握发盘和接受的相关规定,具备出口交易磋商的初步能力、出口业务合同文本或确认书的设计能力。
第二,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围绕上述能力目标进行设计,引入南京洽洽进出口公司劳动布裤出口项目实例,设定进出口交易双方及业务要求,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两个工作任务,任务1是出口业务的交易磋商,任务2 是出口业务合同的签订。
第三,以学生为课程教学的主体。为了完成单元工作任务,学生需要就交易磋商的形式、一般程序及书面合同格式等作一定的知识准备。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项目交易磋商,书写函电,缮制出口业务合同,完成单元工作任务。最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磋商函电及合同加以适当评价,肯定成绩并提出努力方向。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项目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进行交易磋商及函电书写,完成工作任务,转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原本难以理解的交易磋商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课程改革的深思

根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善。
首先,课程设计的单元划分需要修改。原有的教学单元基本按照合同条款来划分,有些单元时间太长,如商品的、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等。现在要求每个教学单元不超过4学时,按时间而不是按内容划分单元。
其次,在知识准备阶段,还停留在“先学后做、先学后练”的模式,这样做效率比较低。对于能力训练而言,更有效的模式是示范——模仿,让学生先做后学,在完成任务后,再归纳总结系统知识。经管类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完全这么做恐怕有些困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每个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多,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无从下手。今后,我们可以作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加强学生课前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入新的模式,相互配合应用。
最后,能力需要反复训练,这一点很重要。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有一个主要的大项目贯穿始终,课后还应有模仿项目继续展开技能训练。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家熟悉的外贸企业,设定业务条件,完成类似工作任务。以往,教师也会对学生提出要求,但没有对完成任务的情况详细考核,未来可以考虑以作业形式发布到课程网站,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课程改革无须遵循统一模式,评价课程的最终标准是教学效果好,只要学生真正参与,愿意学习,学过后能力有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可行的。作为教师要勇于接受新观念,积极学习新策略,开拓思路,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毕甫清.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
[2]刘云.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论文导读:用.职教研究,2010(12).吕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深思.新课程研究,201(2月中旬).仇荣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商业经济,2013(04).作者简介:顾莉莉(1976-),女,江苏如皋人,硕士,讲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上一页12
用[J].职教研究,2010(12).
[3]吕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深思[J].新课程研究,201(2月中旬).
[4]仇荣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3(04).
作者简介:顾莉莉(1976-),女,江苏如皋人,硕士,讲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