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经济危机语境下《等待戈多》主题之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49 浏览:12837
论文导读:
【摘 要】经济危机中《等待戈多》的上演耐人寻味。在经济危机语境下,《等待戈多》是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对“华尔街”精英的贪婪和无能的“警世通言”;是对西方“盛世”的焦虑和怀疑,对“危机”中绝望的人们的惊醒和精神提振。“贝克特悲观主义”的核心就是痛恨绝望之中的爱和希望。
【关键词】经济危机;《等待戈多》;“贝克特悲观主义”;警世;希望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在文化戏剧界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那就是《等待戈多》的“复活”和上演。更有意思的是,关注这一文化现象的多是财经类报刊。2009年,《第一财经日报》转译大卫·司密斯的文章说:“继其首演56年后,巴黎巴比伦剧院里上演的该剧,仍然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两次。英国重新推出舞台剧《等待戈多》,由《魔戒》中巫师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凯伦(Ian McKellen)和帕特里克·斯图尔(Patrick Stewart)扮演两个流浪汉,在伦敦巡演,并将于4月底结束。同时,该剧在美国也实现了复兴,纳森·连恩(Nathan Lane) 和比尔·厄文(Bill Irwin)出演流浪汉,于下月在百老汇上演。” [1]在世界金融体系陷入危谷、经济持续走低之时,在法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剧院隆重推出了荒诞剧《等待戈多》,且反响热烈,不得不引人思考。
《等待戈多》为什么会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复活?这种间接的方式能否惊醒“华尔街”精英的贪婪和无能?还是仅仅从戏剧欣赏的角度,聊以表达没有过错却不得不承担后果的普通人的迷茫和无可奈何?或者是它再一次超越了具体环境,表现了某种人类面对无法预知的灾难时的紧张失措,面对无法把控的未来时对救赎的苦苦等待?

一、醒世和警世

《等待戈多》在经济危机中是一剂警世良药。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得顺风顺水,科学技术长足进步,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财富迅速膨胀。随着苏联的解体,资本主义似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西方世界的盲目自信和骄傲一再滋长,消费主义大行其道。进入21世纪,忽然之间情势大变。经受“911”重创之后的美国社会,在2008年,引发了因为次贷危机而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股灾、失业、企业银行破产、“法拍屋”等字眼充斥着2009年的各种新闻头条。在欧洲,希腊、西班牙让欧债危机浮出水面。前所未有的经济萎缩和低迷,逐渐演变成尖锐的社会矛盾。2012年美国又出现了“占领华尔街”的游行活动,整个欧洲的民众的浪潮此起彼伏。
正是西方社会长期追逐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在华尔街弥漫的贪婪的发酵下,消解了“美国梦”的“机会均等”“奋斗”“成功”等“正能量”,让普通民众陷入了精英们的“金融陷阱”,多年积累的财富在一朝之间清零,昨天的“富足”成为今天“拮据”的讽刺,没有过错却不得不承担危机的后果。“世界是荒诞的”这一次的喻体不再是“战争”,而是“经济危机”。一无所有、痛苦疲惫、无助幻灭、迷茫无奈,一不小心,大家都成了《等待戈多》里的流浪汉。在这样的背景和心态下,《等待戈多》分明就是一部现代版的“警世通言”。

二、绝望和希望

《等待戈多》在经济危机中是绝望中的希望。
大家普遍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是存在主义主题: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毫无作用的重复。《等待戈多》将人们的存活浓缩为流浪汉日复一日的等待,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现实的荒诞感和虚无感。剧中的“等待”就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存在方式。人没有了希望,等待还能意味着什么?在漫长的等待中,无论他们自身还是他们的等待,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等待,漫长无期,没完没了;没有希望,无法实现。等待的无限可能被剥夺了,只剩下毫无作用的等待本身和无法实现的未来。贝克特冷峻地为西方人画下的这幅“末日图画”经济危机语境下《等待戈多》主题之再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完全是“超现实”的,但真实得令人窒息,令人震颤。
但能发现和表达这种“痛觉”,就是对人类堕落和绝望的反拨,就是一种希望和拯救,就是悲悯和仁慈。
1969年,贝克特“因其作品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和新奇的形式,从而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振奋起来”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4]356 “当我们对人类尊严的认识愈深刻,对人类堕落的经验就使我们愈痛苦。这正是贝克特悲观主义中净化生命力量的源泉,它满含着对人类的爱,这种爱来自对人类的理解。只有当它深入到痛恨和绝望之中时才能获得这种理解,而在极度的痛恨和绝望中我们发现了无限的怜悯和同情。” [4]358显然,“贝克特悲观主义”的核心就是痛恨绝望之中的爱和希望。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潘多拉来到人间,打开了盒盖,里面的灾害像股黑烟似地飞了出来,迅速地扩散到地上。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潘多拉依照万神之父宙斯的告诫,趁它还没有飞出来的时候,赶紧关上了盖子。“关在盒子中的希望”到底是剥夺了人类的“希望”,还是为人类保留了“希望”?这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其实这取决于解释者的主观心态。乐观主义者认为,潘多拉害怕地关上了盒子,结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因此,即使人类不断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总是留有可贵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励。悲观主义者认为,雅典娜为拯救人类而放置在盒子最底层的“希望”被永远关在盒内了,没有来到人间,人类得不到希望和救赎。
希望是什么也许不重要,关键在于人们是如何理解希望的存在方式和作用的。可以说,正是对待“希望”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分野。《等待戈多》中的“希望”,似乎有着这两种矛盾着的涵义。首先,在《等待戈多》中希望似乎是全部的作用和价值所在,是帮助和救赎苦难者脱离苦海的最后的稻草。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所有的人急切地等待着戈多来引领他们,赋予他们在灰暗中的生命以光明和作用。其次,戈多又是若有若无的。戈多迟迟不来;戈多只有明天才会来,“希望”只有明天才能实现。而在今天,可以做的唯论文导读:
一的事情只有“等待”。如此存活矛盾的症结点在于: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一切希望却在明天。终于等到了昨天希望中的明天了,却又发现仍旧身处于又一个明天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今天,希望生活在明天”我们和希望很近,却无法相遇,这是令人沮丧的。但“明天会好些”,这是《等待戈多》一剧给观众的主要启迪。今天有暴力、痛苦、烦躁、无奈,但仍值得等待,等待“明天会好些”,这就是希望和安慰,就是坚韧的活下去的理由。
《等待戈多》像一面哈哈镜,让我们看到了可笑可悲可怜的自己,作为观众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同情剧中人的苦难和否定他们的存在方式的同时,“等待”的审美作用就转化为肯定和再生的愿望与勇气,就超越了虚无和荒诞,给我们以惊醒和精神提振。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司密斯.戈多,我们在等待[N].王繁,编译.第一财经日报,2009-3-13.
[2](美)格林斯潘.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N].英国:金融时报,2008-3-18.
[3](美)苏珊.桑塔格:在萨拉热窝等待戈多[J].黄灿然,译.西部-新,2010(9).
[4](瑞典)卡尔·拉格纳·吉罗.授奖词[A].刘硕良.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M].漓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