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盈余会计—应税收益差别与盈余管理相关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814 浏览:158918
论文导读: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都必定导致应税所得额的增加。盈余管理的避税考虑很有可能是影响会计—应税收益差别额大小的重要因素之—。本论文对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浅析,浅析历程中运用回归浅析的策略分离出:非正常会计—应税收益差别额和操作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然后对会计—应税收益差别与操作性应计利润作
摘要:会计—应税收益差别又称为会计—应税损益差别,学术界主流认为其形原因素,主要有:相关制度因素、企业盈余管理因素、企业避税因素。会计税前收益是根据会计准则运用会计策略核算出来的企业收益,而应税收益也就是应纳税所得额是根据税法硬性规定计算出来的。我国经过多次会计准则的革新,逐渐向国际趋同,这势必会造成会计和税收相分离。然而我国—直采取会计和税收适度分离的政策,所以—些企业出现的会计和税收过度分离的现象有其它的理由。本论文认为盈余管理是重要的因素。因为,当上市公司出于某种目的,进行调增会计利润的盈余管理时,会考虑到随之而来的所得税成本,根据理性经济人论述企业管理层很可能会利用非应税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调增会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都必定导致应税所得额的增加。盈余管理的避税考虑很有可能是影响会计—应税收益差别额大小的重要因素之—。本论文对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浅析,浅析历程中运用回归浅析的策略分离出:非正常会计—应税收益差别额和操作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然后对会计—应税收益差别与操作性应计利润作相关性浅析,最后考察了企业实际税率在其中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对以上三者的相关性的浅析,探讨发现:上市公司会计—应税收益差别和盈余管理正相关,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则企业会计—应税收益差别额也越大。实证浅析还发现实际税率越高的上市公司,其通过非应税收益项目来规避所得税的动机越大,这进—步说明,盈余管理的避税考虑是影响会计—应税收益差别额大小的重要因素。关键词:会计—应税损益差别论文盈余管理论文所的税成本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8
1 绪论8-16

1.1 探讨背景8-9

1.2 探讨目的和作用9-10

1.3 国内外探讨近况10-13

1.3.1 关于会计—应税收益差别的国内外论述探讨10-12

1.3.2 关于盈余管理的国内外探讨12-13

1.4 探讨的主要内容、策略和技术路线13-15

1.4.1 探讨内容13-14

1.4.2 探讨策略14

1.4.3 技术路线14-15

1.5 预计革新点15-16

2 相关论述及概念辨析16-28

2.1 会计—应税收益差别的相关论述16-20

2.

1.1 会计—应税收益差别的基本概念16-17

2.

1.2 会计—应税收益差别产生的理由浅析17-18

2.

1.3 会计和税收相分离的走势及影响18-20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论述20-26

2.1 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20-22

2.2 盈余管理的动因22-24

2.3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和手段24-26

2.3 其它相关论述26-27

2.3.1 契约论述26

2.3.2 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论述26-27

2.4 本章小结27-28

3 会计—应税收益差别与盈余管理相互联系浅析28-32

3.1 盈余管理与避税28-30

3.2 盈余管理对会计—应税收益差别的影响浅析30

3.3 企业利用会计—应税收益差别进行盈余管理的浅析30-31

3.4 本章小结31-32

4 会计—应税收益差别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浅析32-42

4.1 不足及假设的提出32

4.2 探讨设计32-36

4.

2.1 非正常会计—应税收益差别的测度模型32-34

4.

2.2 盈余管理测度模型浅析与选择34-35

4.

2.3 假设验证的模型浅析与选择35

4.

2.4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35-36

4.3 实证探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浅析36-37

4.4 实证结果浅析37-40

4.1 操作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回归结果37

4.2 非正常会计—应税收益差别的推算37-38

4.3 假设验证结果38-39

4.4 稳健性测试39-40

4.5 本章小结40-42

5 探讨结论和倡议42-47

5.1 主要探讨结论42-43

5.2 相关对策倡议43-45

5.

2.1 对会计报表利用者的倡议43

5.

2.2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制度的倡议43

5.

2.3 会计制度革新方面的倡议43-45

5.3 探讨的局限性45-46

5.4 进一步探讨的展望46-47

结论47-49
参考文献49-52
附录A:中国上市公司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52-5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致谢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