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对政治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65 浏览:156390
论文导读:迅速生成了以“2014放假三套方案”为题的热门话题,当天讨论人数过万。这无疑为公众参与公共事物提供了一条便捷、迅速、低成本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公众政治参与的模式。现实中,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或间接“堵塞”了公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反馈机制并没有发挥功效。互联网时代,网民可以通过自身的诉求,聚集更多人的意见,达
【摘 要】全国假日办关于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的网络调查问卷再度引起人民的热议。政府越来越依靠新媒体获取民众信息。因此,民众的意见也借由互联网的发展更快速更准确地传达给政府。政治建设又在政府、媒体和受众三方的努力下,更上了一个台阶。本文试图用议程设置理论对政府问卷调查分析,找出网络传播时代政治的新发展。
【关键词】议程设置;网络传播;微博
我国的政治化进程中,大众媒介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的传播手段与技术的进步转变了信息的传播形态,从而对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我国政治所受到的影响。

一、议程设置理论及该理论在传统媒介下的影响

(一)议程设置理论及近年来的发展

1.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假说,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来的。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针对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媒介的传播报道对公众的行为影响进行了调查。他们就此探究了媒介设置的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大小和范围。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i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却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内容。后来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提出了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2.互联网技术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99年提出了新假设——“议程融合论”(Agenda Melding),对该理论重新进行了修改在《个人、社群和议程融合:社会分歧论》一文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新的议程融合的模式和议程融合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寻求社群阶段、寻求社群的“议程”阶段、寻求引导的阶段、寻求引导传播媒介阶段、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初级阶段和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的高级阶段。ii
2000年,肖又提出公众对传播媒介是有选择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极易受到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媒体可以通过个人影响到社群。

(二)传统媒体下议程设置理论对政治的影响

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中新闻工作者能够任意一项政府的决策的报道广泛、公开的传递到公众中去,使公众对政府事务有所了解。同时,公众可以通过向报社寄信、拨打电话等策略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而形成社会监督,使政府的行为得到规范、决策更加化。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只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公众对于议题的反馈是有限的,有时候这种反馈还会因为时间延迟而丧失功效,政府的服务没有得到优化,管理水平也未有明显提高。

二、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对政治的影响

(一)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的过程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形成通常是一个个体受到刺激,影响媒介,推动事件发展,转而影响个体的环形传播过程。具体过程为,信息源(事件)刺激个体,个体通过完成自身议程设置,然后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形成小范围人群的议程,或者通过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分享。在新的媒体介质中,议程经过不断修整,进而形成社群中的议程。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到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多媒介的议程设置会造成事件在社会中影响力的提升,伴随议程在社会层面的解决,个体也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二)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的制定过程

以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的制定过程为例。2013年11月27日零时,全国假日办发布“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调查”,提出3种放假安排调休方案。随后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门户网站中均设立网络点,收集网民意见。此举得到了网民的热烈响应。新浪微博也设置了“2014年放假三套方案”为题的热门微博,当天就有过万人参与讨论,近八成的人认为放假时间还是太短了。12月11日18时30份,国务院网站上公布了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按照表中的要求,春节放假3天,国庆3天,五一1天。不过从调休的结果来看,春节放假7天,国庆7天,劳动节放假3天。这一最终结果与得票率最高的第三种方案相近。至此,政府与公众合作的决策出台。

(三)新媒介环境下对政治的影响

1.从受众的角度分析

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前互联网时代,媒体基本可以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垄断者,反馈路径的缺失使得它们单方面的传播议程成为主要形式,人们在接受议程和发表观点方面显得十分被动;新媒介环境下,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等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自行设置议程,并积极参与传播,这会对传统媒体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由于每一个社群也是由相互关系的个人组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中,个人可以是议程的来源,可以在流程中反馈,刺激议程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公众自身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他们不再在社会中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大大增强。互联网的发展冲破了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公众通过议程设置使被封锁的“敏感”信息不但能够被发布,而且在短时期内就能被广泛关注并得到传播。其次,新媒介环境下,公民的参与权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2013年11月27日,全国假日办发布“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调查”,提出了3种调休方案供公民。新浪微博迅速生成了以“2014放假三套方案”为题的热门话题,当天讨论人数过万。这无疑为公众参与公共事物提供了一条便捷、迅速、低成本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公众政治参与的模式。现实中,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或间接“堵塞”了公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反馈机制并没有发挥功效。互联网时代,网民可以通过自身的诉求,聚集更多人的意见,达到一定的影响。他们可以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造成压力,并监督事情的解决。最后,近年来南京房管局长抽名烟戴名表的照片,到深圳海事局官员涉嫌威胁女童的监控视频。从存在税收黑洞的公务员工资条,到公务员出国考察团的票据,可以看出监督权的实现并不一定通过司法或行政的渠道或传统媒体的介入。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搜索信息、传递信息,便可以形成巨大的监督合力,让理由机关和理由官员面对尴尬境地。以上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保障极论文导读:环境下“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全民监督,国家政治权利更谨慎进行。政府试图通过网络中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开辟的新渠道,了解真实信息,与公众充分交流,是决策更加化、透明化、合理化。如此既满足了公众参与政治、反应利益诉求的愿望,同时可以监督权力运转,防止权力腐败。建立在网络世界的开放性、网络世界的平等性
大推动了政府与公民间的良性互动,为我国政治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对政治影响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建设翻开了新篇章。2.从国家政治权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对政治影响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利主体的角度分析
另一方面,新媒介与旧媒介最大的不同是,它推动了“去中心化”的倾向。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波斯特通过对当代文化做了一个分期:第一媒介时代,是以电影、广播和电视为标志;第二媒介时代,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iii 波斯特将第二媒介时代的本质归结为“双向的去中心的交流”。新媒介的议程设置过程中,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介参与到传统媒体设置的议程中来,甚至可以提供线索,引导议程的变化。议程设置逐渐开始从媒介主体向受众主体的方向转化。个体直接对决策议程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这在传统媒体条件之下是难以实现的。
这种环境对我国政治进程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国家政治权力主体开始反思信息制约机制的弊病,重新审视信息制约和引导机制。他们在处理各种事件中,更积极主动地发布权威信息来引导舆论,使得事件处理朝着有利于事件或矛盾解决的方向发展,增强政府公信力。同时,面对新媒介环境下“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全民监督,国家政治权利更谨慎进行。政府试图通过网络中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开辟的新渠道,了解真实信息,与公众充分交流,是决策更加化、透明化、合理化。如此既满足了公众参与政治、反应利益诉求的愿望,同时可以监督权力运转,防止权力腐败。建立在网络世界的开放性、网络世界的平等性、网络世界的低成本基础之上的互联网政治生态将成为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大亮点。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传统社会模式中束缚政治体制进步的诸多因素正在随着互联网政治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消解,政治体制的改革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时政府职能部分信息堵塞,公众难免会做出传播小道消息、制造虚假新闻等“不理智”的行为,严重者会引起网络暴力、网络跟风等现象,这也损害着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所以,公众应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理性的对待网络信息。政府应当提高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及时并且善于同公众沟通,避开网络民意缺乏应有的回应与尊重而演变成为单纯的泄愤场所。我们的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
[2]徐俊霞.互联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J].新闻三昧,2005(3).
[3]孙文彬,李宪奇,汤书昆.谈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新媒介素养[J].新闻世界,2009(4).
[4]牟宪魁.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权力运转与公民权利保障[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
[5]李亚妤.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J].新闻大学,2011(1).
[6]陈潮杰.互联网:政治舆论传播的“双刃剑”[J].声屏世界,2004(9).
[7](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3.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3.
[9]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一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注释:
i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3.
ii 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
iii(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