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过劳死”法律认定及救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03 浏览:21339
论文导读:
【摘要】目前,“过劳死”频发,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理由,而我国对“过劳死”的法律规定近乎空白。我们从“过劳死”的法律认定、产生理由以及救济措施三个大的方面对此理由进行探究,提出了落实休息休假、定期体检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会制度、设立专门认定机构、严格规制用人单位的责任等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过劳死;法律认定;救济措施

一、“过劳死”的法律认定理由

“过劳死”一词最早源自于日本,他们对“过劳死”的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本文中笔者认为,“过劳死”是用人单位直接或者间接强迫劳动者超过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工作,侵犯其休息休假的权利,任意加班加点或者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中关于劳动安全与卫生的规定,而致劳动者死亡的情形。
关于“过劳死”,我们还需要一个更为详细明确的标准来认定。总结近些年来各国各地“过劳死”的实例以及对此深入、实际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过劳死”认定的几个要点:1、用人单位的违法事实。常常表现为用人单位无形的强制。2、劳动者长期超出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3、死亡与过劳之间有因果关系。“过劳死”并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认为其就是过度劳累而致死亡,不能把因病或者癌症等而导致的死亡统归为“过劳死”。

4、“过劳死”的既可以是体力劳动者也可以是脑力劳动者。

(一)“过劳死”法律认定的海外经验

日本将“过劳死”划入工伤之列,并对“过劳死”的工伤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其认为最主要的认定标准是劳动时间长度,当发病前一个月加班时间在100小时以上或发病前2个月至6个月每月平均加班时间在80小时以上,就可以认定为“过劳死”。在“过劳死”的赔偿方式上,日本劳动者“过劳死”保险补偿申请程序层层递进,是劳动者的权利有路可循。在日本“过劳死”保险赔偿标准方面,由日本劳基署根据《工伤保险法》规定计算出具体的保险赔付金额。日本法律制度对“过劳死”有着近乎完备的规定,从认定到补偿,任一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使“过劳死”这一频发的难题得以迎刃而解。同时,美国把“过劳死”作为一种职业病进行规范,疾病制约中心已经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职业病的一种),拟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按照职业病的相关考察及相关的赔偿标准进行。

(二)“过劳死”法律认定的本土化

根据“过劳死”的构成要件,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的划入工伤的范畴。笔者认为应当认定其为特殊形式的工伤,它既不属于职业病的范畴也不同于现行法律所规定的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情形。
所谓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而“过劳死”往往是劳动者原有一些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加之劳累的不断积累、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而致死亡的,不符合职业病的要素。对于工伤,因为“过劳死”不符合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规定,不能划入《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视同工伤的情形。虽然“过劳死”不能划入这两者之列,但从本质上讲,工伤应当是指那些由于工作理由引发的伤害事故或疾病,无论事故或疾病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由此看来,劳动者“过劳死”符合工伤的认定因素。首先,“过劳死”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其次,劳动者之所以会“过劳死”完全是用人单位长期违反劳动法规,要求或变相要求劳动者承担超时、超强度的工作任务,积劳成疾所致;三是劳动者从事的是与本单位或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工作。因而对劳动者“过劳死”,我们完全可以认定“过劳死”的法律认定及救济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为工伤死亡的一种特殊形式,把它界定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工伤。不仅可以弥补我国在此理由上的立法空白,同时也是尊重人权的体现。

二、“过劳死”的救济理由

“过劳死”现象越来越频繁的社会目前状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有它的社会背景及理由。首先,从传统文化价值观来看。勤劳、奉献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备受推崇,工作至上的精神往往受到大家的尊崇。而且劳动者一般维权意识较弱,不愿意也不敢进行相关劳动条件的争议。
其次,从我国劳动法律相关制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在之后又将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修改为四十小时。同时,对加班加点也进行了限制,《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理由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由此可见,我国旨在通过立法缩短工作时间,一方面,保障劳动者的休息的权利;另一方面,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从而推动用人单位增加招工人数,调控社会就业,增加就业机会。但是,从现实来看,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相反,却造成了劳动者的自愿加班。《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酬劳;(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酬劳;(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酬劳。最后,我国法律体系对“过劳死”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了立法上的缺陷。
“过劳死”的产生理由复杂多样,对“过劳死”救济理由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一)“过劳死”的救济目前状况

2000年10月,中国首例“过劳死”案在上海静安法院开庭审理。此后,2006年6月,XX技术有限公司25岁的工程师胡新宇(化名)因病毒性脑炎去世,据说死因是“加班累死”;2011年4月某会计师事务所25岁女硕士潘洁(化名)过劳死。对于这些“过劳死”的事件,用人单位大都是基于人道主义给予死者亲属一定的补偿,而不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

(二)救济措论文导读:

施的完善

1.落实休息休假和定期体检制度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宪法》、《劳动法》等都对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有一些强制性规定,切实“过劳死”的法律认定及救济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执行落实相关规定尤为重要。例如:将加班的补偿落实为休息时间,以真正满足劳动者休息的需求;对自觉履行带薪休假法律条规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如适当减少税收等,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起到带头作用。

2.落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关系存在与发展的有力后盾,它的存在不能仅仅是一纸空文,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实处,从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坚实的保护程序。规制社会保险,使劳动者在工作方面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至于迫于生计而玩命加班,同时分担用人单位的压力,使用人单位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增加用工来完成收益。

3.改革工会制度

反思我国对工会职能的规定,工会往往存在维护国家、组织和劳动者利益的多重职能,成为准政府机构,这种多重职能恰恰使工会维权陷入矛盾,而无法有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此需要改革工会制度,淡化其政治色彩,突出职业团体的特征,强调其作为集体劳动关系主体的身份,发挥平衡劳动关系的作用,并完善具体维权制度,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设立专门认定机构

对于“过劳死”的认定要把握三个要件:一是用人单位违法的事实;二是过劳的事实;三是过劳与死亡的因果关系。为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劳动卫生与健康监督管理机构为认定机构,该机构应由工会、用人单位、政府、专家四方面的代表组成,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通过设立专门认定机构明确“过劳死”的界限,既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同时维护“过劳死”的存在地位。

5.严格规制用人单位的责任

“过劳死”在本质上是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的一种行为,不可否认用人单位应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可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因为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迫于就业的压力不愿意作证,因此,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更有助于“过劳死”的认定;另一方面,侵权的法律责任不能仅仅局限在民事责任层面,还应涉及用人单位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通过明确界定用人单位的责任来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董保华.十大热点事件劳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董保华.“过劳死”的法律探索[J].法治研究,2012(2).
[6]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郭晓玲.关于“过劳死”的法律规范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