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龚育之略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15 浏览:8651
论文导读: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其独到的看法和对理论的关注。龚育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每一部分都有其自己的深思,不仅在自己深思的同时,还有在该阶段的理论著作为其的想法做依据。因此他的理论能为人们所普遍的接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与基础性所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摘 要】龚育之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著名的理论家,也是史学家,他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其独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则通过龚育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理论阶段划分及其中国现有国情等方面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党史家的眼光来更深入的了解,对以后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更透彻,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现实作用。
【关键词】龚育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让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一个开拓新时代的会议。而改革开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最重要的一项也奠定了对于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定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一部分。然而这个部分却是不寻常的,因为它是二次飞跃的一个起点,而且这个起点有历史根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

龚育之认为:“从起点往前追溯,把1975年的全面整顿,当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是合理的”。1975年,应的指示,在“文化大革命”后的时局下对在这之后导致的错误进行全面的整改,虽然对错误的指向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却在过程中有针对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进行的。而全面整顿的思想却与“文化大革命”的总思想是区别开来的,而这样,显然意味着一种新思想的诞生,因此,龚育之的说法正是针对于此。而历观《文选》第二卷,记录了当时那段非常时期的文献相关整顿的描述,都能从这些文献的倒影中隐约看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前的酝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为开始,在会上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和开展关于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推动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开始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这些内容都着实为在“文化大革命”后对整顿起了总结作用,不但明确了方向,也让我党开始得知未来的方向应向哪里走。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也更好的解读了的理论,龚育之也就此道出这一时期正是所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酝酿时期。在这之后,为了让我党拨开迷雾,弄清方向,还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这让我党和人民更明确了方向也看清了前进的路。而龚育之对这些都认为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时期的做法,只是这些酝酿还没有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时期。龚育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的认定,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二次飞跃的切面来看的,而这个是这次飞跃中,我党以为领导核心所提出的特色的理论与以往有了更显著的不同,从而让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为让人所关注。因此龚育之也特别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其独到的看法和对理论的关注。
龚育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每一部分都有其自己的深思,不仅在自己深思的同时,还有在该阶段的理论著作为其的想法做依据。因此他的理论能为人们所普遍的接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与基础性

所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龚育之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社会体系。而之所以这样认定,也是龚育之在认真读了大量的《文选》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重要文选后得出的。他认为只要认真把握这些观点就不难认识到我们现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不能脱离实际,既要学习理论也要在实践中进行提高。不但要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实践精髓,还要了解我们国家为什么走社会主义,党的领导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弄清理论的来源,关于该理论的形成标准,得到了标准,系统的回答了标准下的一系列理由,理论的科学性才能够被证实。这样我们才有标准对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衡量和比较,进而得知它的优劣。把握其中的基本观点,掌握内在的联系和辩证统一。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想要证明它是一个科学的社会体系,我们就要系统的了解形成这种体系的根源性标准,从而在科学的标准下科学的解决理由,这样我们也就得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龚育之也正是在的理论下,对理论形成的标准进行了分析,对回答的一系列理由进行了评估,从而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社会体系。
在当今社会下,我国的初级阶段任何方针政策都要以实践的前提为基础,立足当下,不能脱离实际的情况。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因其有着历史理由的特殊性,所以要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进行过渡。新主义革命——新主义建设(即从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示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以往的历史经验中,我们看到脱离我国的实际国情,则不能准确的把握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从而就不能更好的来实行我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对于中国当下实情和国情的判断,早在1987年龚育之就有过判断,这一判断也对当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理的很正确。其理论的判断也是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也因此被学者们广泛认同。而他的理论也对我们党在今后的依据当下的国情制定我党新的方针、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它所在的历史环境中,所以立足当下。龚育之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也是给出了更好的意见,这对我们以后学习党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有好的帮助。对建设我国我党都具有借鉴价值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龚育之.龚育之文存(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760-829.
作者简介:刘姝红(1987-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ggxxlw/lw43960.html上一论文:谈述公共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