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目前状况及改革方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25 浏览:10871
论文导读:面对很多挑战,应该继续推进国家与政府管理体制与观念的转变、强化公民社会及社会组织的培育、推进民生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发展、和谐双赢的格局。【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关系法治政治体制改革方向【】A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成就在过去的30多年里
【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是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理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两者还面对很多挑战,应该继续推进国家与政府管理体制与观念的转变、强化公民社会及社会组织的培育、推进民生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发展、和谐双赢的格局。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关系 法治 政治体制 改革方向
【】A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成就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格局在充分调动国家与社会双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方面构建了国家与社会协调治理的新机制,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又改善了民生,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发展并构建了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新机制。第一,社会管理主体结构得到了优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计划时代里的“单位”体制逐渐瓦解,由政府、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开始向社会转移,基层组织的权力结构与治理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其权力范围、管理对象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既要承担宣传国家政策、法律的责任,同时还要协助基层政权组织进行治保、卫生、文教;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公共职能。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协同治理的局面得以形成,从原有的政府是单一的社会管理主体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体系,包括由政府、党组织、群众自治性组织、社会组织、社区机构在内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分享社会管理权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管理结构的运转机制已经从行政主控型向参与型转变。
第二,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得到了提升。近十年来,国家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项目、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住房等领域,涉及到45大类近百个公共服务项目,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均等化的服务目标基本实现,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参加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为前提,推动政府由管理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并能够在公共产品与服务中投入更多资源。同时,也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与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发挥市场及社会的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独有地位。近些年,民间组织及各类组织在公共服务的领域在不断拓宽,有效地弥补了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力量单一的弊端,而且社会组织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过程中,还能够带动社会就业及推动基层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三,公共危机协调治理机制的形成。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依靠政府主导来解决社会治理危机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国家与社会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企业等各类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形成面对危机时的多元处理格局,在危机实践处理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07年我国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在该法的规范下,各地纷纷建立了公共危机协同处理机制,包括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危机预警机制、社会参与下的透明决策机制及后续监督机制等,很好地应对了过去十年转型时期面对的各种公共危机的挑战,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改善民生、发展法治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第一,国家与社会共同推动民生的改善。在民生改善上,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近10年来,国家财政大量投入,与社会一起,在居民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由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卫生医疗差距在不断缩小;国家与社会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在不断扩大。据统计,在2009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了99.9%,民族地区达到了96%。②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辟了新局面。其一,国家与政府权力在法律框架下运转,提高了履职能力。在权力机关建设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更加公正,代表覆盖面越来越广泛,更好地行使了其监督权、立法权。在行政机关建设方面,在国务院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统一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了、透明、开放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行为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提高了政府化建设的进程。
其二,国家与社会的共同监督机制基本形成。近些年,在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公权力运转监督机制的内外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与社会协同监督体系在不断完善,不仅规范了国家公权力的运作,还巩固了国家与社会的互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减少了政府决策的社会阻力,提高了公权力的运转效率。
其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铺开。从党的十五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对国家而言,确立了宪法与法律的最高地位,明确了国家权力应在宪法与法律范围行使,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对社会而言,基层群众自治得到了发展,各种参与、选举、管理及监督机制初步形成。
国家与社会互动双赢的和谐局面基本形成。第一,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企政社分开。从1998年开始推动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及精简机构的政治体制改革,时至今日,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政治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推进了国家机关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分离,理顺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将一系列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逐步取消。同时,通过《公务员法》的实施,政府问责制、有限政府制也在逐步发展,政府在经济领域管理的有限性理念得到了确立。总之,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导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格局调整是沿国家权力在缩小,社会、市场的权力在扩大这样的方向而前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ggxxlw/lw42992.html上一论文:探究农艺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