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体系服务地方社会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11 浏览:157478
论文导读:
摘要:科技和人才是武汉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武汉相对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其市场化后才能成为“第一推动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章围绕武汉高职院校如何合理地利用地方资源构建产学研体系,以更好地反哺社会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产学研机制;高职院校;区域经济
1674-9324(2014)16-0223-02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目前状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罗斯韦尔(R.Rothwell)、罗森伯格(Rothberg)等把大学、科研机构纳入到创新的主体范畴,与企业共同成为创新的主体,这些观点奠定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80年代后期,甘地(J.P.Grander)则第一次采用数理分析的策略,分别从大学和企业的双边以及两者互动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描述和过程分析,标志着对合作创新的研究从现象描述与归纳总结阶段走向了理论探讨阶段,从片段性的研究走向了系统化的分析阶段。90年代以来,托宾(Turpin.T.1996)和盖洛特(S.Garrett)为代表的学者从宏观制度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考察,剖析了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合作特征。Gertler和wolfe(2004)运用创新系统、制度学习、技术动态演化和本地社会知识管理理论,分析了区域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国内研究目前状况。①关于产学研机制分类的研究。石峰(1995)认为,产学研的机制主要包括产学研之间的技术协同互补机制、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蔡立彬、崔英德(2001)将产学研机制分解为结合机制、动力机制、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肖久灵(2002)将产学研机制的类型分为单元型合作机制、紧密型合作机制、股份型合作机制和跨越型合作机制。②关于产学研机制构建的研究。毕克新、周欣荣、姜照华(1997)提出构建产学研联合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选择机制、风险机制、管理机制、利益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制机制。张俊、李忠云(2001)将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概括为“三源四机制”,即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基础——主体源、产学研结合的驱动机制——动力源、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机制——制度源。王文岩等(2008)认为产学研机制的构建包括决策与管理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运作与发展机制等多维一体。③关于利用武汉地方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陈全明、程贤文等(2009)重点从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与武汉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娄星、范静慧、王祖山、汪洪等组成的课题组就武汉地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叶睿(2010)就产学研联盟模式选择与武汉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可以采取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培养与交流人才、内部一体化等五种合作模式。温兴琦(2011)、关英(2012)就武汉地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目前状况及策略进行了深思,提出基于企业环境供给的武汉地区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武汉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体系的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两型社会”、“中部崛起”、“自主创新示范”等国家级战略在湖北、武汉密集叠加,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正积极推进。总书记2013年在武汉视察期间,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给予充分肯定,至少三次提到“复兴大武汉”。要想复兴大武汉,必须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制约和利用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财富价值,为城市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由于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禀赋各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立足于自身现实情况,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科技和人才是武汉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武汉相对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武汉以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已建成一批全国重要的科技产业园区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竞争力突飞猛进。武汉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三,高校毕业生人数全国第一,人力资源优势显著。科技和人才两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得武汉频频受到国家政策的青睐。近年来,“两型社会”、“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武汉聚集和叠加,武汉正面对着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历史机遇。然而,科技生产力的充分展现离不开市场化。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那么市场化后才能成为“第一推动力”。推动科技的市场化,是武汉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构建产学研体系服务地方社会的倡议

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多方共赢,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或)科研机构、机构为核心的众多参与主体构成的社会网络,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和使用过程实现个体利益和项目整体创新目标。从宏观上讲,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深入贯彻和狠抓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实践。从中观上讲,科教优势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地区的最大优势,但是科教优势却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加快推进武汉地区建设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从微观上讲,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能够为高职院校开辟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深化教学内容和策略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是成立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联盟。联盟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为圈域内职业教育搭建共享共建的平台,强力推进圈域内职业教师的合作与共赢,成为武汉城市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突破口。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方面委托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另外,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加大对教师、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或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论文导读: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社会而言,地方高职院校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力保障。结合武汉本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探索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学研机制构建理论,可
社会效益的奖励比重。三是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成员单位享有合作办学的权利,不仅可以共享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相关就业信息,还可以互认学分,统一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质量考核标准,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之间也以联合培养学生。四是以高校为平台,建立大学科技产业园。武汉城市圈立足自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以高校为依托,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积极建立大学科技园,推动和深化产学研合作。五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相结合。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位置,主动地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社会而言,地方高职院校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力保障。结合武汉本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探索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学研机制构建理论,可以充分发挥本地高职院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更好地回馈地方社会,支持武汉进一步实现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Arundel,A. and A. Geuna. Proximity and the Use of Public Science by Innovative European Firms[J].Economics of 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体系服务地方社会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4,(1).
[2]李成龙;刘智跃.产学研耦合互动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
[3]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作用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