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社会阶级阶层变化下党执政基础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145 浏览:58667
论文导读:础的需要,原有的阶级基础自然流失。同时,一个政党如果不能有效地把因阶层分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整合到执政基础中来,得不到新兴阶层的认同、接受,就意味着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失。新兴阶层越多,执政合法性资源流失越严重。执政合法性资源流失达到一定程度,党执政的基础就会越来越薄弱,后果不堪设想。

(四)党执政的思想文

[摘 要]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全社会都在变动。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导致党的执政基础复杂化。在阶级阶层多样化的背景下加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是当前执政党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文章从新的阶级阶层出现给党执政基础带来的挑战出发,寻找策略,为执政党加强执政基础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阶级阶层 新变化 执政基础 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变得多元化,利益主体也变得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社会阶级阶层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大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变得更为迫切。

一、执政基础的内涵

执政基础是指政党在执掌政权的过程中获得拥护、支持并借以维持其执政地位的力量。一般作用上说,国家政权基础和党的执政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等。狭义上,从政党的本质去解释党的执政基础,实际上指社会基础,就是执政党领导和执掌国家政权必须具有的自身优势及其赖以存在的诸多社会因素的总和。
简而言之,执政基础实际上指执政党依靠谁执政。包括三个方面因素:主体,即依靠谁来执政,如阶级、阶层、群众等,这些都是主体性因素;客体,即依靠什么来执政,如经济、文化、法律等,这些都是客体性因素;还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到长期执政。

二、社会阶级阶层变化下,党执政基础面对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冲击,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多元化,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的涌现,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给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新挑战。

(一)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度降低

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作为工人阶级最可靠同盟军的农民阶级,是中国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来的两大阶级(工人和农民)的同质性越来越弱,异质性越来越强,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1]当时工人阶级范围广,概念模糊。当今人们无法从这个概念中明确其阶级。现如今工农两大阶级各自的阶级内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比如,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应该被看作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下岗工人转为无业或半失业人员,这些人的阶级成分又该如何界定?承担了很多改革的风险,被征地后变为无业游民,这些从祖辈开始就从事农业生产,现今却没有土地的农民,他们的阶级成分又该如何界定?这些都是当前难以解决的难题。工农两大阶级异质性增强,同质性减弱,并且各自阶级内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这些无疑都给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带来了挑战。

(二)一些阶层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错位现象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现今阶级位序排列与传统阶级位序排列有了比较大的差异。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层位序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因此,人们习惯把工人阶级称为“老大哥”,把农民称呼为“工农联盟”框架内的“农民兄弟”“农二哥”。[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阶层位序发生了新的变化。现在按照拥有或占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多寡情况,把社会成员位序定位为:社会管理人员、经理人、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半失业、失业阶层。[2]从这一阶层定位,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由于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比较少,因而其阶层位序比较低。而国家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由于占有三种资源最多,因而其社会阶层位序最高。[2]但事实上,中国执政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工人和农民,他们的政治地位应比较高,但是在当今的阶层经济地位排序中,这两大阶级排在了后面。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这种错位现象,会使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对中国的认同程度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三)新的社会阶层新的利益集团的出现,给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新的利益集团的出现,使人民内部矛盾变得复杂化,多样化。传统社会结构下利益格局单一且相对均等,人民内部矛盾较少。社会转型时期,阶层结构的变化导致利益结构的变化,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变得多样化,并伴随着利益差距拉大。不同阶层之间,即使同一阶层内部各成员间的利益差别也比较大,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和利益差距的不断拉大,进而造成利益冲突和利益摩擦的显性化与复杂化。[1]比如传统工人阶级的实际地位下降,经济收人相对减少,工作环境、居住条件、福利待遇普遍下降等等。类似矛盾的存在,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将会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动摇党的执政基础。[3]
另一方面,阶层分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使主体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不同阶层对执政党的认同程度不同,处理不好各阶层间关系,就会影响执政党的地位。阶层分化不但使原有的阶级基础在成员上出现流失,人心上也会出现流失的理由。在阶层分化中,如果执政党的政策不能满足原有的阶级基础的需要,原有的阶级基础自然流失。[3]同时,一个政党如果不能有效地把因阶层分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整合到执政基础中来,得不到新兴阶层的认同、接受,就意味着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失。新兴阶层越多,执政合法性资源流失越严重。[3]执政合法性资源流失达到一定程度,党执政的基础就会越来越薄弱,后果不堪设想。

(四)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受到考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阶层的分化,在社会的外在表现上,是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必定导致各阶层诉求的多样化,进而导致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5]同时,在全球化背景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及思潮相互激荡、冲突和碰撞,是当前中国社会思想成长的现实背景,同时诱导社会个体价值观念的个体化和现实化,促使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这样就使以某种“元”思想来统一全社会意识的意图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实践反映就是:人民对执政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和漠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受到影响,使维系社会向心力、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受到削弱。这无疑给中国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带来了严峻的挑战。[5]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ggxxlw/lw26418.html上一论文: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利弊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