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92 浏览:20567
论文导读:
摘 要: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理由。在中国,环境理由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瓶颈,亟需解决。2006年,十五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在十八大报告中,又把生态文明提到突出位置,纳入社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主阵地,所以系统地剖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理由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环境友好;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673-291X(2013)28-0228-02
2012年12月12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会上,李克强指出,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小康包括良好的居住、生活的环境,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创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指导,探索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一、环境理由、环境友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一)环境理由

环境理由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平衡破坏,导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存活和发展的客观存在的理由。针对不同的环境理由,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都进行了反思,试图探究环境理由产生的根源。美国著名学者卡拉普把环境理由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极端的科学万能论以及科学局限性。他认为“过多的人口和工业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导致了我们所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1]。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雷里奥·佩西在《人的素质》中指出“人类不能完全依靠各种技术、制度、组织、立法和条约—尽管这一社会遗产及其更新和现代化是绝对必要的。但如果人们不改善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不可能得到拯救……”[2],即环境理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素质(文化)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

(二)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环境友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发展,是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的新高度。环境友好,就是主张我们要把自然环境看作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书记在2006年3月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古代的环境友好思想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关于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环境友好思想,以儒家、道家、佛教三派思想为核心。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古代环保思想,挖掘其当代价值对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儒家的环境保护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主张“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即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的境界。道家的环境保护思想源于对自然之神的敬畏,是以“无为”、“戒律”为核心的,主要强调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佛家的环境保护思想是以“慈”和“爱”为核心的。儒家、道家、佛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都体现了古人承认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想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这些环保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马克思的环境友好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对环境友好的生态观进行专门的论述,但是在马恩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思想。系统的研究马恩的生态思想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生活。”[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环境理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由,回顾人与自然界关系嬗变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与自然建立和谐统一的友好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去掠夺、征服自然。因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统

一、友好相处才能维护自身的永续发展。

三、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可以把循环经济的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作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简称为“3R”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即要求我们用较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来实现既定的生产计划,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目的。在消费方面,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可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二)再利用
“再利用”是指最大程度地的采用多种方式来使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一次利用之后,对于有价值的产品继论文导读:(三)资源化“资源化”原意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二次利用。即要求我们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生活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即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构建环境友好
续使用。这要求我们生产制造产品时考虑到产品的再利用理由,避开生产使用一次性消费产品,如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等。通过再利用我们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产品的作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三)资源化
“资源化”原意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二次利用。即要求我们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生活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即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三大原则的作用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与根据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的顺序相对应的。

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单纯追求利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首先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后要坚持低碳发展。要求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满足人类各种物质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不同的消费模式和水平,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区别,我们应摒弃传统的高消费模式向节俭的适度的消费模式转变。一是要倡导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就是指以简朴和健康的生活为目标,在物质消费中关注生态环境,将环境保护融入我们的生活中,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提倡“绿色产品”的消费方式。二是倡导适度消费,这要求人类的消费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拒绝奢侈消费和挥霍性消费。三是倡导健康消费,指有利于社会成员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不至于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消费方式。四是倡导可持续性消费,可持续性消费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是指当代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
[2] 奥雷里奥·佩西.人的素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122.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9.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简介:郎明朗(1982-),男,黑龙江绥化人,党务、党建主管,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建工作研究;尚芾萱(1992-),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