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建构“有意味形式”:数学教育美学散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27 浏览:12700
论文导读:
摘要:“美学视界”中的数学教育从数学“真善美”相统一的视点出发,深刻剖析数学教育中的“美学空场”现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文本中的“美育基因”,寻绎数学符号的“美的历程”,构筑“审美·立美”的教育范式,经由师生“生命·实践”的美学活动,达成数学教育的美学建构。
关键词:数学教育;美学建构;数学审美;数学立美
1673-9094(2014)11-0054-04
“数学审美”与“数学立美”是数学课程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儿童数学精神发展的重要维度。然而,当我们用“美学眼光”观照当下功利、实用与理性化的数学教育时,我们发现,“美”常常从中逃逸。“美”的隐遁让数学教育呈现出“美学空场”状态。由此,本该充满“美学意蕴”的数学教育常常变得平庸和贫乏,儿童的审美潜能和创美潜质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遮蔽、压抑、遗忘与放逐。

一、“美”的隐遁:数学教育的“美学空场”

(一)“变异”——极度功利的“实用性”思维

在功利主义教育场中,“实用理性”遮蔽儿童“审美创造”,“工具数学”挤压“美性数学”。“单向度”教学范式“自上而下”(课标定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导致儿童沦为“单向度的人”。
【课堂观察】教学《素数与合数》,一位教师首先让儿童求一组数的“因数”,然后引导儿童根据“因数个数”归类:素数、合数,接着让儿童将20以内的素数一一找出,最后要求孩子识记50以内的素数表,但对能展现素数神奇与美的内容诸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等则蜻蜓点水,对找寻素数的经典策略——古希腊的“埃拉托斯特尼筛法”、东印度的“钱德拉筛子”,素数的科技运用——“素数与学”、“素数与生物生命周期”、“素数与杀虫剂”等则全无涉猎。如此教学,对解题、考试很有功效,但数学留给孩子们的感受则是枯燥、乏味。

(二)“失真”——无度夸大的“主导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强化其主导作用,僭越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主体呈现出一种“弱我”、“无我”状态,其美性思维、真性感悟时常遭遇教师的绑架、禁锢。
【课堂观察】教学“解决理由的策略——倒推”例2时,一位教师先投影出示:小明原有一些邮票,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有多少张邮票?
师(提问):可以用什么策略?
生:倒推。
师:怎么倒推呢?
(生沉默)
接着教师用箭头图对儿童“思维绑架”:原有?张→( )→( )→还剩52张
(生填写箭头图)
师:倒过来推理。
投影出示:原来?张←( )←( )←还剩52张(生列式计算)
如此“精细化”教学设计无“惊险”亦无“精彩”,儿童灵动、开放的多向思维被捆绑在呆板的解题模式上。事实上,通过例1的学习,儿童已具备一定的倒推经验,例2完全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己感悟,针对儿童汇报,教师出示箭头图等进行优化。

(三)“减趣”——过度膨胀的“唯理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但儿童却是“感性的王子”。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度的理性分析(强逻辑、强推理)时常漠视儿童的数学美感。
【课堂观察】一位教师为了区分“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用数学符号对“半圆周长”进行公式演绎:C=2πr÷2+2r=πr+2r,最终归结为:已知半径(r)求“半圆的周长”用公式C半圆=(π+2)r;已知直径(d)用公式C半圆=πd÷2+d=(π÷2+1)d,要求儿童记忆公式及推导过程,甚至要求儿童解决理由时,先写公式再用所谓“代入法”计算。乏味、减趣的“唯理性”教学遮蔽了数学的美,导致孩子们染上“恐数症”。事实上,对抽象概念,儿童更喜欢用图形表示,用文字叙述——“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加“直径的长度”。

二、让“美”在场:数学教育的“美学向度”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英国逻辑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认为,“人类最伟大和最富于理性的艺术就是数学。数学是人类最高最优越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但是数学却能提供上述一切。”概言之,数学是美的,数学教育应当展现数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和谐![1]

(一)显思——数学教育的“合规律性”之美

“合规律性”之美是指数学教育应当以美启“真”(数学的思想、策略与精神),以真显“美”,实现“美”与“真”的高度统一。“真”是数学的灵魂。一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策略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小学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策略:模型化、抽象与分类、演绎与归纳、随机与转化、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对应与集合,等等。尽管这些思想潜隐于数学“字面”之中、“题面”之后,但教师要善于发掘,要敞亮儿童的“思”、“想”,让儿童“运思”。由此,教学充盈“合规律性”之美。

(二)舒心——数学教育的“合目的性”之美

康德说过,“人是教育的目的”。但传统数学教育却以获得本体性数学知识为终极目标。由此异化了数学的本真,扭曲了教学的善意。
“合目的性”的数学教学是对“异化教学”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向人自身的复归。[2]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fjylw/lw47217.html上一论文:探讨语文教育关照下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