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儒家立志思想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启迪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28 浏览:22176
论文导读:指点航向,能启迪中学生尽早做好学涯规划,能培养中学生的大群视野。儒家立志中学生生涯规划贺麟先生说:“一个人要认真生活,认真做人,就需要有自觉的、正大的使命,这样生活才有作用与价值。从知的方面说,要认识什么是人的使命,需从知物、知自然、知天或知天道着手,使人生观建筑在宇宙观上,从行的方面来说,要完成人
中学阶段新奇和荆棘并存。为了促使中学生能够顺利成长,我们深入挖掘了我国儒家的“志于德”、“志于学”和“志于群”等立志思想,以期能为中学生的人生之船指点航向,能启迪中学生尽早做好学涯规划,能培养中学生的大群视野。
儒家 立志 中学生 生涯规划
贺麟先生说:“一个人要认真生活,认真做人,就需要有自觉的、正大的使命,这样生活才有作用与价值。从知的方面说,要认识什么是人的使命,需从知物、知自然、知天或知天道着手,使人生观建筑在宇宙观上,从行的方面来说,要完成人的使命,需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终身工作精神。有了这种终身工作精神,就会感到自己生平事业的庄严而有作用:能够成就发展,不随个人的死亡而消灭。”[1]然而,人的使命的实现以致人生的不朽,还需要我们坚定的志向。我国儒家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求学之人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般而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理由,其中中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得尤为严重。他们经受着学业压力、青春期情感心理理由、青春期生理心理理由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唯有坚强而又远大的志向,才能帮助中学生摒弃上述的诸多外在因素干扰,从而推动其生涯发展的顺利展开。我国素来有立志的传统,孔子、孟子、朱熹、叶适、王阳明等人都重视立志在为学、为德、为群等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力图挖掘我国古代的立志思想以为中学生生涯发展立一个向导,找一个参照。

一、立志对于中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相对于我们漫长的人生来说,虽然是初级阶段,但却是奠定人生长途根基的阶段。志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人有了志向才有人生追求的总目标,在现实的人生理想的追求过程中,虽“备荼苦而蓼辛”,却依然能够以百折不挠的刚毅品质去面对。

1.人无志无以立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认为,“志”对于“匹夫”,比“帅”对于“三军”,还要重要。“匹夫”即指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志,又是我们人类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长远规划,是自己对自我的认知和觉解。人对儒家立志思想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启迪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于自身的认知和觉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动物没有志向,一生只能循着本能生长、生活,而人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觉解自己的意向与。人一旦没有志向,就没有发展的意向和动力,这样的人生是颓废的、萎靡的。一个萎靡颓废的人,又如何能够成功地存活于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呢!所以,中学生应该树立自己的志向。

2.持志以养气

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志,即是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崇高的志向与追求,他就会产生相应的“气”——精神状态。精神之于个体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为精神状态。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整个国民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存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生活。就个人而言,提升精神状态,可以培育人的主体性健康人格,可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所以,孟子要求与他同时代的士人必须“尚志”。志与精神状态——“气”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并提出“配义与道”作为“养气”的策略:一方面要“志于道”,坚定不移;另一方面,是行每一件应行之事,也就是“集义”。明道不移,集义既久,人的精神状态就会自然而生。

3.持志以养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意志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和盲目等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中学生会随着自我机体的迅速成人化,而意识到自己逐渐长大,从而出现了要求独立、自主的意志行动的愿望,不满成人对他们的管教,常因成人对他们的干涉而产生执拗和反感的消极情绪。其次,中学生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渐渐产生了解自己和分析自己心理品质的需要和兴趣。最后,中学生评价自己的品质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产生自负感,有时又低估自己,产生自卑感,常处于自我评价的不稳定状态。培养和树立远大的志向对中学生就尤为重要。

二、我国古代立志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关于志向的言论很多,但概而言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儒家的重义轻利、仁、忠恕、礼仪都旨在培养有德行的君子。其次,要立志于学,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后,归结于“志于群”,《大学》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为学、修德最终要落脚到“家齐”、“国治”和“天下平”,即为群上来。
1.志于德
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义利”的争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从道德当中取利,即便他的行为符合道德的标准,也仍然是不义的。儒家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图“利”。儒家除了重视个人品德中的“义”以外,更强调“仁”。如果说“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但是遵循这些义务行为的本质却体现了“仁”,仁者爱人。一个人只有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3]。一日,孔子与颜渊、季路试言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三者志向虽各异,却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2.志于学
孔子在《论语·阳货》充分阐述了学的重要性,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论文导读:助您写好论文.上一页12
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见,孔子认为好学可以让人不愚蠢、不放纵、不狭隘、不急躁、不闯祸、不狂妄[4]。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注重及早立志向学,认为“学”是其一生的起点。人生的“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都立基于“志于学”。儒家立志思想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启迪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