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新闻传播中标签式舆论刻板印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97 浏览:17431
论文导读:
建立在刻板印象基础之上的标签式舆论,多数情况下有失客观公正,长此以往会产生“偏激共振”,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容易激发社会对立情绪,甚至能左右司法公正。规避标签式舆论中的不良刻板印象,应先从传播源——媒体——做起,媒体应撕下标签,公正客观地进行报道;受众也应该理性地去看待事件,做到具体理由具体分析,不被“标签”蛊惑;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增强公信力,消除传播中的杂音,让“大道”消息获得广泛认可。
标签效应 媒介舆论 新闻传播 刻板印象
吴柳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3级博士生,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王成飞,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
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湖北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营造和谐舆论场策略研究”(2012Q104)。
心理学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而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标签式舆论中多数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刻板印象,且刻板印象更多的是起消极的作用。它会使我们在认知某个群体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具有特殊性,为此应做到具体理由具体分析。而标签式舆论是建立在媒体、受众对某些群体或事件刻板印象基础之上的舆论导向,它反映的是媒体、受众对这些群体或事件的固有认识和评价,多数情况下不够客观公正。许多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为节省时间、精力,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群体或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不探索具体信息,盲目地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直接贴上标签,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忽略了具体理由具体分析这一重要原则。给某个群体贴上同一个标签,以刻板印象为先导,其真实性、客观性自然大打折扣。

一、新闻传播中标签式舆论刻板印象的作用机制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标签式舆论的形成以刻板印象为基础,刻板印象则会影响制约着标签式舆论的发展进程。当媒介有选择地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则将具有相同特质的某些形象以视听影像的形式反复呈献给受众的时候,刻板印象就开始在受众头脑中成形,并逐渐作用于人们的日常信息处理过程。[1]
标签式舆论中多数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刻板印象,且刻板印象更多的是起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在标签式舆论的发展进程中会以明显而快速的方式愈演愈烈。如去年在“少女毁容案”事件发生后,媒体给当事人贴上“官二代”的标签,网络舆论导向失衡,未成年的陶某被判12年有期徒刑,舆论起的作用有多大,没有确切定论,但在近些年的司法审判中,一个16岁的少年被判10年以上徒刑是不多见的。另外2013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一位实习医生被患者砍死,事后腾讯网就相关事情进行调查,居然有6成网民称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在新闻报道里有“疑因医患纠纷”这样的字眼,在贴上“医患纠纷”这个标签之后,即使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实习医生,仍然会和没有医德、收红包的“为医不仁”的医生画上等号,“医患纠纷”这个标签似乎能引起受众无限的愤怒。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官二代”和“医患纠纷”这两个字眼在众人眼里就是非常典型的负面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在事件中促成了标签式舆论的形成,并直接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舆论虽没有强制作用,但是它却有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2]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标签式舆论多属负面新闻传播中标签式舆论的刻板印象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新闻的情况下,其传播速度和被接受的广泛性都要优于正面新闻。生活中,偶遇某个为富不仁的“富二代”、仗势欺人的“官二代”、态度较差的医生个体都会增加受众对这个群体的不良印象,于是这些群体就被贴上了负面标签。一旦新闻报道中出现与自己遭遇相似的事件时,受众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与自己遭遇相似的一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丑化”被贴上标签的一方。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标签式舆论的刻板印象也是公众对社会阶层固化和既得利益者不满的符号。在这些符号出现之后,受众会借机肆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推动标签式舆论的盛行。

二、新闻传播中以刻板印象为基础的标签式舆论的破坏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转变,所以标签式舆论很容易成为意见领袖。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以刻板印象为基础,标签式舆论在大众中有着广泛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活跃的今天,那些普普通通的、波澜不惊的,在生活中时时发生着的道德行为,却往往没有争夺眼球的能力,满足不了看客们的猎奇心理,不构成所谓的新闻,便会逐渐湮没在成千上万条新闻之中,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为摆脱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命运,贴上标签,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成为诸多媒体的选择。
由于以刻板印象为基础,标签式舆论很容易受到受众广泛认可,继而成为某个新闻事件中的意见领袖,即使有持相左观点的人,此时也会变成“沉默的螺旋”。比如在药家鑫一案中,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的中国大学教授李玫瑾,因替药家鑫进行了正面辩护,受到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批评,其不得已选择了沉默。判药家鑫死刑这种呼声,轻而易举地成为该事件中的主流声音。当这种舆论导向成为意见领袖之后,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偏激共振”,让公众失去理性。
具体而言,这种破坏机制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容易激发社会对立情绪。标签式舆论引发“偏激共振”现象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只停留在更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标签上,对事件的本质往往会选择忽视,这不仅不利于事情本身的解决,更容易激论文导读:
起社会对立情绪。由于以刻板印象为基础,人们的这种对立情绪一旦形成,便很难消解,在媒体的渲染和夸张之下,还会不断地放大。第二,会影响到司法公正。具有较强群众基础的标签式舆论,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司法审判的公正性。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在每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背后,几乎都可以听到各种汹涌的“民意”表达。其中多数观点片面或过多地带有主观色彩,缺乏理性,只是一味地从道德情感出发来解读。法律是事先定好的规则,是刚性的;而民意则是有起有伏的,是弹性的,有弹性的尺度必定会影响司法判决的公正性。[3]新闻传播中标签式舆论的刻板印象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