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航天新闻电视直播新突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67 浏览:20331
论文导读: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6月11日起,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别报道。在“神十”接下来15天的飞行里,通过媒体的报道观众了解到它出色完成了飞行任务并安全返回。从“神一”到“神十”,中国在不断刷新太空探索的新高度。而每一次媒体的报道,也体现出我国新闻报道的进步。央视在对“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报道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发展,树立了崭新的媒介形象。

一、采用综合直播方式

1.现场实况直播

电视台对“神十”的发射及返回采用了现场实况直播的方式。实现了现场多机位拍摄,导播切换组接完成的客观记录。这是对新闻事件原始状态的客观记录,相应对参与新闻直播的人员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直播过程中这种无数次的选择就积累成最终的节目面貌。”“这个成片不是完成在剪辑台上的,你不可以搜看素材、不可以预演编辑方案,而是完成在每时每刻按键的一刹那。”[1]因此,对于直播人员,尤其是对于直播导播来讲,对于视听语言的理解、新闻内容的深刻把握、演播室及外景各环节的把握和制约能力,以及在导播台上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决定一场新闻直播成败的关键因素。[2]此次“神十”载人航天飞船媒体报道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也体现出了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2.演播室直播

演播室在整个直播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连接新闻现场和受众的纽带作用,起到调控新闻现场和调动受众关注度的作用。演播室直播能够弥补现场直播的不足,展示新闻事件的过去和未来、展示新闻事件的特性、承担对新闻事件的理性解读,给受众以理性的升华。[3]
在直播“神十”飞行任务现场的同时,也插入演播室现场报道。在“神十”发射之前,央视演播室的直播已经开始了。其中的一大亮点是虚拟演播室中的直播——泉灵探“火箭”。通过先进的技术,主持人仿佛置身于火箭脚下,搭乘着“太空电梯”让观众对“神十”的外观及内部构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做到了模拟火箭升空的全过程,并追踪火箭飞行进程。在“神十”飞船返回时,央视新闻频道请来了“神九”航天员刘旺做嘉宾,解读返回时令人期待的几大看点,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观众此刻宇航员在返回舱中的活动和心理状态。当画面切到返回舱返回画面时,刘旺担任画面解说,主持人代表观众向他提了大家关心的理由。
在直播太空授课的地面现场时,演播室直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和嘉宾先在演播室进行话题讨论。在太空授课结束之后,直播并没有马上结束,央视国际频道特别报道中主持人和嘉宾继续就刚结束的太空授课进行了讨论。演播室直播和现场实况直播的结合,形成了新闻事件和评论的互动,很好地配合了现场新闻事件的直播,实现了对“神十”航天任务的立体解读,构成了现场和演播室的多信息源切换,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层次和维度。
通过现场实况直播、演播室直播、记者现场采访解说等综合电视报道方式,央视对“神十”航天任务进行了立体综合的新闻直播。

二、整合立体视听元素

所谓“可视性”是电视新闻传播表现中可看、可听、可读等诸要素的复合及其相互影响、变动过程的总括。在直播过程中,只有兼具这多重视听读要素且可以相辅相成的题材,才可能产生生动、新鲜的电视场效应,也才是适合电视新闻直播表现的题材。[4]“神十”直播报道中包含着足量足质的“可视性”电视语言,这也是保证此次直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画面语言

在直播“神十”升空时,受众看到了不同角度、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画面。指挥中心指令员倒计时的近景、按动火箭发射按钮的特写镜头、火箭发射前的全景、近景画面等,让观众多角度、全方位、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发射的全过程。火箭升空后的跟踪拍摄,让观众的兴趣点无限地向上蔓延。多视点、多机位的拍摄和镜头的切换,让受众同时置身于“神十”发射现场、北京指挥中心、央视演播室等不同的场景,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立体化展示。当“神十”发射成功后,展现了航天工作人员激动欢呼的现场画面。电视新闻直播的真实性、时效性和现场感在此刻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直播画面中也体现了技术的进步。如在返回舱返回的直播中,有来自地面测控系统的画面、空中搜救直升机摄像头拍摄画面、红外光学镜头拍摄画面等。不同来源的镜头丰富了受众的感官系统,让我们更立体直观地感受返回舱的回归。
在直播中还多次使用到双视窗:飞船成功升空后,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外观,置于其中的宇航员他们此刻感受如何?能适应吗?通过双视窗的展示,我们同时看到了飞船上升画面和飞船内驾驶员状况,极好地满足了受众此刻的心理需求。在太空授课直播中,实现了地面课堂、指挥中心、天宫舱内画面切换,同时展现了地面学生提问画面、主讲航天员王亚平太空解答画面,以及太空实验演示画面和地面试验演示画面对比等,使互动参与性显著增强,大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

2.声音元素

(1)同期声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是指拍摄电视新闻画面时,同时记录的新闻现场人物或环境的声音,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同期声。在“神十”直播时,大量采用了各种同期声。同期声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如返回舱返回时,受众同时听到了指挥中心汇报各种数据的声音、返回舱内宇航员对话的声音、演播室内主持人和嘉宾的声音。几种来自不同空间的同期声叠加在一起,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也使得电视画面的立体感、运动感得到了更好的表现。
(2)解说
影像具有多重作用,在没有同期声配合时,难于传达深层次的、具有确定作用的信息。电视新闻解说词对画面起到了补充、升华作用,每句话、每个字都应该反复推敲、精心锤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太空授课”开始之前的直播中,主持人配合画面做了现场解说。这里的解说是附加于图像之外的声音成分,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直接外化体现。画面通过摇、移等运动镜头介绍了展航天新闻电视直播新突破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开“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学校情论文导读:况,解说说明了接受此次地面课堂的学生组成,包括来自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解说使电视直播新闻画面更加生动有力,引导受众更好地理解了影像的重要作用。航天新闻电视直播新突破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上一页12
况,解说说明了接受此次地面课堂的学生组成,包括来自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解说使电视直播新闻画面更加生动有力,引导受众更好地理解了影像的重要作用。航天新闻电视直播新突破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