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传播社会学视角下“人肉搜索”现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21 浏览:146129
论文导读:强网络后台信息发布的监管,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提供有益的补充。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人肉搜索引擎.http://baike.baidu.com/view/542894.htm.杨孟尧.网络社区“人肉搜索”初探.东南传播.2008(7).79-80.(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摘 要 “人肉搜索”现象是当今网络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社会互动方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理由。人肉搜索仅仅是一种网络信息搜索方式吗?它的本质是什么?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人肉搜索”的定义、发展历程、传播流程及存在的理由,并深入挖掘“人肉搜索”现象中蕴含的传播社会学理论,从而更全面、更透彻地对“人肉搜索”这一社会热点进行诠释。
关键词 人肉搜索 传播社会学 传播流程 网络社会

一、人肉搜索的传播流程

(一)诱发事件或人物

“人肉搜索”之所以启动和事件或人物本身的引人关注有关。正是这些事件或人物引发了后来的“人肉搜索”行为。从上述案例来看,这些事件或人物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负面的事件或人物,这是目前人肉搜索的主流。这些事件或人物大多挑战了大众的道德底线,才引发了众怒。如事件中的残忍小动物行为,铜须事件和死亡博客事件中的第三者行为。第二种,娱乐或戏谑类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人物或事件由于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恶搞欲,所以一直在“人肉搜索”中占据一定比例。如2008 年北京女生张殊凡因为被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的话被“人肉搜索”盯上,仅仅是因为和猫扑网站的广告语“很好很强大”相似而致。第三种,新人发现类。这些新人因为偶然事件被人发现,图片或视频传到网上,引发网民搜索。如红衣MM的蹿红和其容貌漂亮、身材高挑却在车展现场当清洁工的强烈反差有关。

(二)发布搜索令

“人肉搜索” 的启动离不开某些网民或组织的举旗号召,发起“人肉搜索”指令,发动更多网民参与到搜索行动中来。如“事件”中的“宇宙通缉令”是由网友“黑暗执政官”在天涯社区发起;“辽宁女辱骂灾民” 事件发生后, 一个“号召13 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迅速在天涯社区发起

(三)搜索目标

之所以能够锁定被通缉人与众多网友的合力追寻是分不开的, 成百上千个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查找网络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再将所获信息与现实情况对照,很快就能够获取关于被搜索者的一切信息。经过“人肉搜索”,事件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单位、亲人等信息被全部找出,而这往往却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终结。

(四)信息公开

信息的公开就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导致网络及现实中的暴力行为。当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其家庭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甚至情感经历、私密照片和视频等私人信息都将大白于天下。一旦这些信息公开,当事人将立即成为一个完全透明的人, 成为一个毫无招架之力的弱者,谁都可以对他的家庭、单位或个人进行骚扰,甚至进行攻击和伤害。

二、“人肉搜索”的易发理由分析

(一)传媒假事件——被愚弄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一般由能够诱发大众情感的某一事件或人物引发,然而,当一旦这一事件或人物本身就是虚假的时候,那么其后的人肉搜索本身也就成了一场闹剧。2008 年的最新一次的“人肉搜索”是“妹妹”,华声论坛一网民号召队伍把一个在酒吧醉酒后“公然献身”的女子“人肉”出来。迅即这一事件被网民证伪:这些图片都是多次出现的老图了。

(二)炒作或骗局——背后推手操纵下的“人肉搜索”

发布搜索令是“人肉搜索“的重要一环,这里谁来发布至关重要。发布者也许更多的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心理,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戏谑心理,然而当他是为了满足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谋取自身利益。

(三)网络侵权——“人肉搜索”惹争议

① 侵犯隐私权。隐私权即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公开利用和侵扰的一种人格权。“人肉搜索”的出现使网络的侵犯隐私权变得更加复杂化。② 侵犯名誉权。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在侵害方式上,主要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三、“人肉搜索”现象中蕴含的传播社会学理论

(一)“人肉搜索”与“意见领袖”理论

“意见领袖”一词是拉扎斯菲尔德在20 世纪40 年代提出来的。所谓“意见领袖”就是指“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或过滤的环节。[3]” “人肉搜索”是一个庞杂的信息流的汇聚过程,也是各种社会价值观相互碰撞、对抗的过程。尽管网络论坛中的信息传播者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随意地发表言论,但是由于“意见领袖”的存在,这些来自不同个体的不同声音最终也会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观点。

(二)“人肉搜索”与“守门人”理论

“‘守门人’理论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于1947 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们制约着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影响着传播的最终效果。[2]” “守门人”作用在传统媒介十分显著,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受到相关机构或人员的监督和制约,人们接受的信息大都是经过处理加工过的“二次信息”。然而在网络这种传播机制中,由于传播者的匿名性、网络媒介的“低门槛”和“去中心化”使网络中流传的信息参差不齐,“守门人”作用在网络中大大弱化甚至缺失。很多未经筛选的虚假信息任意地扩散,有时还会引发侵权案件,导致“网络暴力”的横行。
四、总结
最初的“人肉搜索”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益处,它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有“罪”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网络监管,比如说各大网络运营商的后台信息处理不到位,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对“人肉搜索”作出规范,才酿成后来侵犯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理由等。因此,“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方式,应该多加以规范,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加强网络后台信息发布的监管,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提供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肉搜索引擎[EB/OL].http:/ / baike.baidu.com/ view/ 54289

4.htm.

[2]杨孟尧.网络社区“人肉搜索”初探[J].东南传播.2008(7).79-80.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bdsslw/lw46257.html上一论文:论互联网及新媒体传播的著作权授权许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