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泛政治化”与“政治弱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334 浏览:61414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政治导向理由,关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实现,关乎社会群体观念、行为的形成。随着时展,多种综合因素作用下的“泛政治化”和“政治弱化”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两大影响因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正确把握正确政治导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泛政治化 政治弱化
中国分类号:G62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过程中的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必须承认,在某些时期,某些理由上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缺憾、失误,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负效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的“泛政治化”倾向和新媒介发展起来后的“政治弱化”现象尤为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与中国早期的斗争思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自始就被打上了“政治化”烙印,像以人的思想政治水平衡量个人品德,以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个人教育的主要方式等,这在战争年代确实起到了鼓舞人心、团结人民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国情和人民的各种观念都得以改善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仍以“泛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去进行传播,必定不会适应广大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需要。表现在:
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严重存在。一旦以政治代道德,道德教育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就损伤了政治教育应有的品质,同时也使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丧失了独立的地位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在实践中也势必会用一种政治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理由,使人们对道德理由的认知出现偏差。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顺序错倒理由。像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的现象,就是使理应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颠倒先后,忽视受教育者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忽略个性品质修养等等,使德育不能实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不稳,发展不畅。
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现象的出现,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成因。

1、教育者传播目的的绝对化

教育者的动机与传播的效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从自身利益考虑培养与之政治目标和价值观相同的接班人,多注重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教育,将政治教育渗透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中,同时采取灌输、宣传的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政治化倾向。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受教育者迷信教育者的权威,绝对确信和服从教育者传授的政治内容以及相关观点,政治思想逐渐渗透并发展成为自然意识,即便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是在政治思想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思维,奉政治为首,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附庸。

3、传播内容的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应相应进行变革。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由于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使之传播内容相对陈旧并脱离实际,致使其依旧围绕政治教育中心的传统向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靠拢,以期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需求。

4、传播渠道的正统化

尽管当今新媒介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多样化、小范围传播,但其还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电视、广播等正规途径大规模进行。通过这些传统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以传统理念对赋予新内容的传统观念进行传播,那么政治教育则是必不可少,政治化倾向也就不足为怪。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弱化”

随着新媒介的运用,网络信息在我国迅速普及,使各种文化迅速在我国转播。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同样影响着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导向理由,甚至出现了“政治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个人主体地位的凸显。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对象来看,个人地位的日益突出、个人选择的多元化使得传播对象的目标已经不仅仅锁定在思想政治方面,从而削弱了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
第一、态度中立。指人们对事物多不作明确判断而采取不表态、容忍态度,目前该现象已经在生活的各方面和各层次上表现出来,尤其是大部份传播对象对政治观念的反映上。对政治观点的不置可否,对政治现象的不在意,充分看出当今社会原有主导价值规范的弱化和新的主导价值规范尚未形成,不利于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架构的构建。
第二、选择自主。现阶段,传播对象在行为选择中“自主”因素加大,突破了以往对集体、单位、上级绝对服从的约束,个人权利意识得到强化,固然有利于调动传播对象的能动性,发挥个人作用;但同时也会减少个体对集体、组织的依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泛政治化”与“政治弱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性,淡化传统的“组织观念”和“服从观念”,对长久以来的“集体意识”形成冲击,弱化政治观念,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化影响。
第三、心理焦虑。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表现出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现实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群体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会造成传播对象情绪上的过分紧张和莫名压抑,以自我为中心而无暇他顾,政治方面理由更是不在其关注范围内,因而会产生忽视政治教育、忽视政治理由的现象。
其次,教育主体日常行为的失范。政治本身就是标榜信仰和模范作用的,好的榜样会引导民众积极向上,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秩序中来。但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某些价值观念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不再单纯以育人为根本,而是追名逐利,导致日常行为的失范,台上台下的行为表现差异太大致使其教育者形象不得服众,从而之进行的政治教育效果发生了偏差和下降,较大程度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泛政治化”与“政治弱化”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bdsslw/lw35690.html上一论文:试议传播学视域下清末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