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新闻人新思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97 浏览:66995
论文导读:勇看来,读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掌握“穿过迷雾的科学策略”,以判断新闻真伪为例,光有新闻教科书就可能不够了。他推荐的书单很有意思:《有效思维》、《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洞穴奇案》、《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统计数字会撒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有中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涵盖的学
记者写书近年渐成风气。与上世纪80年代那一拨记者主要将自己的新闻作品结集成书不同的是,现在的记者写书,集中在调查记者的调查和写作生涯上,其中充满着惊险和刺激。这方面,以赵何娟的《天下有贼》及高昱的《人民需要放鞭炮》为代表。
由于调查记者多以揭露贪渎和黑幕见长,其分量之重大和题材之刺激有时还会影响到书的出版形式。于是,我们看到做过18年法治记者和8年调查记者的郭国松以“犯罪小说”的形式出版的《天在看》一书。罗昌平的《打铁记》则是电子书。
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类优秀记者出书,那就是以思想性和灵动性见长的媒体评论记者/编辑的作品。高明勇的《新闻的逻辑》即属于此类。其实,高明勇的专业角色介于采访记者与评论员之间。
按照过去的分类,采访由作为报道者的记者来承担,通常作为新闻作品。进入新世纪,《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开风气之先,越来越多的都市报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严格分开,在注重深度报道的同时,大力发展思想性和时效性结合的时评。
于是,长篇的思想性评论就有了在评论版发表的机会,此类文体就改由评论部的记者来承担。记者从事的是采访,但是内容以观点为主,突出独到见解和受访者在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高明勇和马国川即是此类记者中的佼佼者。
高明勇的新书是写给狭义的记者和广义的记者(新闻工作者)看的。他自己说,本书大致分为新闻生产、职业训练和媒介素养。粗看标题,读者未见得能感到写作的新意。但细读内容就会发现,这是一本颠覆新闻采写编评书籍写作常规的新颖而有趣的作品。
说其新颖,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注重思维策略的培养。近30年前我做记者,一方面靠“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靠阅读一些教科书。这些课本中的大多数教给了我们一些常识和技能,但时至今日,其缺陷仍然存在,那就是有术无方。所以才造成了《人民日报》艾丰先生《新闻采访策略论》的畅销。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按照同志在2008年人民日报社发表专题讲话的分类,国内媒体分为三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如果说艾丰不乏智慧的书是那个时代党报记者的圭臬,那么,今天面对互联网的咄咄逼人,坚守新闻理想的年轻人除了继承前辈的老智慧之外,更要紧的恐怕是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具体而言就是将日益多元的时代特征与灵动自如的应变之道随时融合的头脑和本领。正如高明勇所言,当代社会时时为迷雾笼罩,自然的、社会的,层层叠叠,遮云蔽日。新出道的记者自不待言,不少资深业者也未见得能够穿越。所以,于记者而言,与一般的技能相比,追求思维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在高明勇看来,读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掌握“穿过迷雾的科学策略”,以判断新闻真伪为例,光有新闻教科书就可能不够了。他推荐的书单很有意思:《有效思维》、《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洞穴奇案》、《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统计数字会撒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有中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涵盖的学科至少有四五个。这说明,发散思维引导下的有效读书是当代记者的基础本领之一。
《新闻的逻辑》的另一个特色是作者将参与观察法和互动教学法贯穿全书。书中提到众多到新京报实习、求职、工作的学子,其实与他们的交往互动是本书的一大素材,也是出彩之处。不同学校的生源,不同的知识结构,彼此的碰撞,既使新来者获益和成长,也给本书作者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在宏观的策略论上,作者提出的新手记者的“思想陪练”确实高人一筹。如果能在实习和早期工作中遇到熊培士,那是幸运。在微观的策略论上,高明勇发明了众多的名堂和名称:文本细读法、同题比较法、选题预测法……
我们不难发现,《新闻的逻辑》特别聚焦记者的历史和档案意识。“新闻是匆匆写就的历史”,而真正的历史不能“匆匆写就”。正因如此,它经得起时代的变迁,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时刻等待记者和其他有心人去激活。它是坐标,可以借它戳穿谎言。
这确实是工具理性很强的新闻传播专业所忽视的。一些学生甚至博士生在写学位论文时,铺陈了一大堆理论,生吞活剥。而关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却语焉不详,甚至出现史料引用的低级错误。有的论文提到中国1972年的《刑法》,有的论文说20世纪50年代苏联侵略阿富汗……这回过头来说,是本科教育出了理由。
总之,高明勇的《新闻的逻辑》一书,洋洋洒洒、妙趣横生而逻辑严密,值得新老记者阅读,值得大学生阅读,值得文科教师阅读。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bdslw/lw50165.html上一论文:浅析广播节目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