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高校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454 浏览:107362
论文导读: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高校正是国家培育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高校文化、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加州大学校长·克尔做过一项研究:1520年前建立的85个组织,至今仍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名字、做着同样事情的,其中70个是大学,余者都是宗教组织。大学何以
跨文化传播就是要打通数千年来横亘几万里、各自历史千百年的文化障碍,转变“文明冲突”为文明融合和文明和谐,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意味着国际贸易中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而且指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渠道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在“文化走出去”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高校正是国家培育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高校文化、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加州大学校长·克尔做过一项研究:1520年前建立的85个组织,至今仍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名字、做着同样事情的,其中70个是大学,余者都是宗教组织。大学何以能成为伟大而经久不衰的组织?就是因为大学一直在以研究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满足着人们永恒的需要。历史的不可割断性源于历史文化具有绵延传承性,文化可以改造但不能割断。大学的恒久性就基于大学的文化性,并以文化影响和改造社会为己任。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也离不开中国历史上各类学校“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识和行动。中国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即明了、彰显光明之德性;“亲(新)民”,即与民亲爱,或与之一同更新;“止于至善”,即追求至善的理想,永不休止。

一、高校文化软实力目前状况

应该说,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重视人伦,讲修身,强调人格的养成,各个朝代的太学、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在传承中华人文和科技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而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以服务于振兴中华、抵御外侮为目的,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片面强调学习西方科技,忽视、排斥传统文化,所以近现代大学与“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的中国大学传统发生了断裂。改革开放后,在学习西方大学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过程中,中国高校经历了从“文化觉醒”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然而大学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使命感由于多种理由而被大大削弱。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在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下,“那种高尚激昂的骑士热情、狭义的血性、小市民的温情等,都通过网络、光盘、大片来冲击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使我们有的国人开始‘言必称希腊’,看不起中华文化,出现了不少‘文化赤字’。”到了当代,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冲突更加频繁,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前沿阵地,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较快,但同时也极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辨析新事物的系统指导,因为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走向歧途。如果高校文化缺乏一个明晰的体系,就会丧失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引领和传承功能。孙玉萍对这点做了深入的剖析:
中国高校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这种陷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国高校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与对本土文化的盲目否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盛行。没有在社会转型初期为人们提供可供观照、选择的价值体系,起到应有的价值定向作用。第二阶段为90年代初中期。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国高校对大众文化的逆向追随与对精英文化的自我放弃,导致社会文化平庸泛滥。没有尽到作为文化市场堡垒的文化批判责任,不再是“社会的良心”。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国高校对市场经济的盲目适应和对自我本质的本末倒置,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滑,没有为社会发展提供时代所迫切急需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高校文化传播的专业权威被严重侵蚀和削弱。
因此,如何建设高校的文化软实力不仅仅关系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存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刘克利在《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一文中总结了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理由。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教材、一部分教师,对文化中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高与低、对与错的鉴别与选择能力还比较欠缺;一部分师生对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地位缺乏深刻的理解;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少数教师对理论创新、知识创新不热心、不善为、不作为;还不能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富有创造力和奉献精神的文化研究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在一些大学中还存在政治上和学理上的挑战,等等。

二、高校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针对以上的理由和不足,结合目前国内多所高校“文化走出去”的措施,笔者认为中国高校要想建设好自己的校园文化,提高软实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在文化建设和传播中要明确一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就是:国内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思想。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时,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很多社会思潮被片面理解或放大扭曲,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困惑和负面影响。高校要想避开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下迷失自我,就必须用这一核心价值观教育自己的老师和学生,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文化建设和传播过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不能一叶障目,夜郎自大。目前我们的高校过于强调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关注市场效益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的教育和熏陶,长此以往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文化传承人才的。
第二,在文化建设和传播中要提高创新力。文化创新是文化繁荣和传承的生命线。何志鹏认为,“具有创新作用的文化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具备建设软实力的资格。没有创新的文化,即使存在短暂的繁荣,也仅仅是表面的浮华、虚假的繁荣,而不会是真正的昌盛”。传播学中的“创新扩散理论”(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虽然主要指一项新的观念、事物、技术引入社会体系时的演变过程,但是却能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带来启迪。单项创新会通过不同传播渠道扩散到受众之中,直到被多数人论文导读:步伐,在不断出现的时间差中,社会总会周期性地要求大学赶上它的需求变化,或在前面为社会引领发展路向,这些要求会不断推动大学的理念创新、制度变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等等”。高校的文化创新也是推动高校不断发展、使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动力。上一页12
接受,并随着拓展创新、追随创新和效仿创新等逐步丧失其核心地位。国家文化也是如此,文化创新能形成一种先进的文化,它就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追随和效仿的核心。但要想始终保持这一核心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高等院校人才荟萃,思想活跃,理应担负起文化创新的重任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甚而引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游家胜认为“社会和大学永远处在变化发展之中,然而二者不可能始终以同样的节奏和脉动变化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出现的时间差中,社会总会周期性地要求大学赶上它的需求变化,或在前面为社会引领发展路向,这些要求会不断推动大学的理念创新、制度变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等等”。高校的文化创新也是推动高校不断发展、使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