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基于育人视角校史传播效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39 浏览:144062
论文导读:成果,记载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贡献,是校园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它可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历史借鉴,更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增添生动的历史教材。因此,校史能否充分地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史传播的效果。1评价大学校史传播效果的考量因
摘 要:传播和弘扬大学在自身发展中积淀的厚重校史,对任何一所大学而言至关重要。大学校史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育人,而校史传播效果也是通过校史育人功能的发挥进行考量。文章基于育人的视角,提出评价校史传播效果的三个考量因素,分析大学校史的传播机制,在传播机制中研究出大学校史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史;育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
大学校史,反映了一所大学从无到有、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记载着大学不同时期的教学科研成果,记载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贡献,是校园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它可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历史借鉴,更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增添生动的历史教材。因此,校史能否充分地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史传播的效果。
1 评价大学校史传播效果的考量因素
众所周知,大学校史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育人,其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史育人功能的发挥,如大学生能否不断增进对学校的感情,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能否被正确引导等等。笔者以为评价校史传播的效果可以从传播宽度、广度和深度几个因素来考量。
1.1 校史传播的宽度——能否挖掘校史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并能准确、清晰、积极地传播校史
任何一所大学,它们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联。大学校史可以看做是一部爱国的历史、奋斗的历史,它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大学各个阶段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特别是建国后,大学的建设发展清晰地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进程,反映出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不断重视的过程和高等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过程。开展校史传播,实际上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延伸,能更多地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2因此,大学应该对校史传播予以足够的重视,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此外,大学校史传播需要有传播主体,包括大学档案馆、校史相关部门和校史工作者等等。作为校史的传播者,应该全方位的深刻认识校史资源,要准确、清晰、积极地传播校史,并能够编研生动、直观、有趣的校史文化产品和成果等。
1.2 校史传播的广度——是否运用多种有效渠道传播校史,并对师生思想言行产生深远影响
校史传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见性、可操作性强,易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因此要通过多种媒介进行校史的传播。不同的传播媒介产生的传播效果是不相同的,对某一特定的校史内容和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主体就要选择适宜、有效的媒介,校史传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校史传播效果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校史传播中运用的多种有效渠道可以创设出有教育作用的情景,组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效果。

1.3 校史传播的深度——是否能够创新大学精神、提大学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所大学的师生在学校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反映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整体意识和精神力量。校园文化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大学精神为其主要特征。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承载着一所大学的所有内涵。校史传播无疑是校园文化不可替代的传承方式。
2 构建多维度的大学校史传播机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已深刻认识到校史传播的重要作用,并且从校史传播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做出各方面的努力,充分发挥校史育人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提升校史传播效果,主要从三方面构建校史传播机制:

2.1 理念支撑——大学校史传播的前提

大学校史传播的前提在于必须正确认识校史工作在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校史育人观念。

1、传播主体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史工作

要转变因循守旧、怕多事、嫌麻烦、工作被动应付、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创新的工作和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的目前状况,让校史跳出坚硬冰冷的铁皮柜,揭开档案神秘的面纱,使之走进大学课堂,变成育人的生动教材。

2、校史传播者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事校史工作

求真务实、默默奉献是校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要进一步做好校史传播工作,就更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寻找校史传播与校史育人的最佳契合点,而不是仅仅把校史育人停留在口号上。

(二)制度支撑——大学校史传播的关键

只有确立校史传播的制度,才能保证校史传播常态化、专门化,更好地发挥作用。

1、建立专题研究校史传播工作制度

成立学校校史工作领导组,制定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要给校史传播给予政策支持,对校史传播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做到定期反馈和评价。

2、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校史传播活动

聘任校史研究人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如一些刚刚退下来的大学领导和教授,对自己长期工作过的单位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对学校的历史和目前状况比较了解;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各类人才众多,这都是校史工作可以倚重的力量,他们会在校史工作规划、校史资料鉴定、校史读物编写、校史影视创作、校史档案珍品布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2 平台支撑——大学校史传播的保障

无论是哪所大学,校史都需要借助平台进行传播。因此,大学档案馆作为校史最重要的展示平台,应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充分利用馆藏档案,发挥校史馆和校史研究室的德育环境,增强校史研究室建设的创新性,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努力建设校史传播的重要基地和广阔平台。搭建新的校史传播平台而没有专门机构或者相应的责任人负责校史研究,校史传播机制就无从谈起。有些大学的校史办公室往往有名无实,而有些成立了档案馆的大学,将校史研究室和档案馆合署,面貌则大为改观。所以,大学应该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导读: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中去,拉近这门课程和大学生的距离,无疑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基于育人视角的校史传播的有效途径校史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构建校史的传播机制目的就在于能够充分利用校史达到育人效果,因此学校需要进行多资源、多渠道、多方位的校史传播。

3.1调动各种资源进行校史传播学校

教育的高度,把档案工作和校史传播结合起来,搭建相应的工作平台。另外,很多大学都设立了德育研究中心,但是普遍存在研究内容空泛、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如果在德育研究中加入校史校情的内容,将研究成果充实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中去,拉近这门课程和大学生的距离,无疑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 基于育人视角的校史传播的有效途径
校史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构建校史的传播机制目的就在于能够充分利用校史达到育人效果,因此学校需要进行多资源、多渠道、多方位的校史传播。

3.1 调动各种资源进行校史传播

学校在充分利用校史文化建设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系列校史文化传播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学校历史、传承大学精神,推动校史文化建设成果的育人实践转化,实现了“活动育人”的效应。
对新生进行校史传播是大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学校的新生校史传播主要通过校史文物、实物与图文并配以讲解员的讲解,使新生们了解学校的历史、目前状况与发展前景,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爱国荣校的传统教育。
学校关工委许多老同志经受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理想信念坚定,政治觉悟高,关心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熟知学校历史和教育规律,时间也相对充裕,是校史传播工作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宝贵力量。大学应注重发挥老同志的育人作用,定期组织他们为青年学生上校史课,举行报告会、座谈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受,生动讲述学校发展历程、光荣革命传统及个人成长故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国情和形势任务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校,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3.2 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校史传播

大学应当把校史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之一,要做到认真抓好教材、教法和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更加灵活、多样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校史传播。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必将给传统的校史传播的途径、方式和策略带来革命性变革。例如文本形式的校史编研成果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校史编研数字化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一大批大学校史工作者致力于校史编研与传播数字化的研究与建设,通过积极探索,积累了相关经验,为校史数字化准备了人才。不少大学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史网站或网页,建立了网上校史展馆,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宣传学校历史,展示学校目前状况,征集校史资料,发布编研成果,开设校史育人栏目,远程征求海内外校友关于校史、校志的编修意见,真正实现了校史传播的数字化。此外,建立校史教育基地、设立校史学习网站等多种形式搭建学生学习校史的平台。

3.3 提高深度进行多方位校史传播

校史的传播效果好坏与否,不仅需要借助于多种资源的调动和多种媒介的运用,还应提高传播深度,进行多方位的校史传播。如“口述校史”形式、重大活动的契机、校史文化产品等。
“口述校史”是指学校历史事件当事者以口述方式传达出来的资料,它既可以是通过音频收集当事者口述的史料,也可以是当事者以口述语言风格写下的文字性材料,还可以是别人替当事人的口述所作的符合口述内容原生态的记录。“口述校史”趋于口语化,具有生动、形象、通俗等特点,容易获得广大师生员工的关注与认可。同时,比较注重史实细节,能向师生员工真实地呈现历史事件的原貌,勾勒出有血有肉的历史,帮助师生们更真实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传播校史还应力求形成品质优良而易于近人的校史文化产品。大学应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对学校历史的研究整理,并致力于将相关研究成果固化为文字、音像、图片等可触可感的有形文化产品。特别是在校史文化图书编撰方面,强调要统筹兼顾史料性、人文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在选题立意上力求体现学校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和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以期用厚重的历史传统与大学精神感召人、启发人;在布局谋篇上力求做到结构新颖独到、题材选取精准、表现手法生动,以期更好地贴近读者、打动人心。
校史传播效果是校史资源能否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试金石。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校史传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笔者在撰写文章时,与东华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对校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肯定了校史传播的效果,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越来越深,同时,校史也坚定了他们为东华增光的信念。
因此,我们还需继续完善大学校史的传播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大学校史的传播效果,并通过校史传播效果的考量因素再进行反馈和改善,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校史传播长效机制,从而真正发挥校史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永玉:校史校情:大学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J],中国高教研究,2006(1),P64-65
[2]周济:整体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8日
[3]李世珍,王虹英:发挥校史文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索[J],北京教育,2010(12),P32
[4]尹韦:论校史文化的教育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0(8),P25
[5]刘莉娟:加强校史教育,拓展育人途径[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P29
作者简介
张庆华(1986-),女,上海人,职称:实习研究员,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沈洁(1976-),女,上海人,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