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先兆流产住院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调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54 浏览:23543
论文导读: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患者往往思想负担重。刘雅萍等人的调查中,61.1%的患者存在恐惧心理;任玉枝等的研究则表明先兆流产患者的SAS、SDS测试得分高于常模,结果有统计学作用。这说明先兆流产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治疗。在本研究开始以前,国内已经有不少调查研究得到与本研究同样的结果,如孙津津的临床研究及黄艳芳的临
【摘 要】 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先兆流产住院患者的焦虑心境状况的影响。策略:将332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干预两组,统计两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前后SAS焦虑量表得分。结果: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前后SAS测试得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接受心理干预治疗能显著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焦虑心境。
1671-5160(2014)09-0218-01
1 资料与策略

1.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期间收入我院产科病房的先兆流产患者中,排除存在长期吸烟、酗酒、毒物及放射接触、疫区接触史、精神病史的患者,参加测试的患者共332人,年龄19-44岁,平均29.3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164例,干预组16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策略

1.

2.1 两组均给予常规保胎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措施。

1.2.1.1 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热情的态度耐心和她们做好解释工作,提高患者依从性。
1.2.1.2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疾病的宣教,让她们了解忧郁,焦虑的不良后果,是孕妇积极面对,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调节自身情绪
1.2.1.3 给予患者热情的关怀,向患者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沟通调节法及转移注意力法等,护理人员要发动孕妇家属一起帮助孕妇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理由,关心理解孕妇,减轻其思想上的压力
1.2.1.4 健康教育指导:待孕妇出血制约稳定后,可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先兆流产知识的教育, 30min/次,每周2次,内容包括先兆流产定义、发病理由、危险因素、治疗策略、不良生活方式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 对所有符合收入该调查标准的患者入院时,及进行心理干预后,进行SAS焦虑量表测试。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或者可以查表作相同的转换。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3 统计策略

使用卡方检验计算两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前后SAS得分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前后SAS得分情况如下表:
表1 两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前SAS得分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后SAS得分情况
表3 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前后SAS得分情况
表4 干预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前后SAS得分情况
3 结论
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先兆流产患者的焦虑心境。
4 讨论
先兆流产患者可出现少量出血,表现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继而反复出现下腹痛或腰腹痛。虽然症状轻微,但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患者往往思想负担重。刘雅萍等人的调查中,61.1%的患者存在恐惧心理[1];任玉枝等的研究则表明先兆流产患者的SAS、SDS测试得分高于常模,结果有统计学作用[2]。这说明先兆流产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治疗。在本研究开始以前,国内已经有不少调查研究得到与本研究同样的结果,如孙津津的临床研究[3]及黄艳芳的临床试验[4]。另外也有研究表明,音乐疗法可有效减少症状持续时间、增加继续妊娠机会[5]。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了,心理干预对于先兆流产患者来说,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行之有效的,在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雅萍、刘素清、齐小丽,先兆流产孕妇恐惧心理观察与护理,护理研究2001年8月第15卷第4期,226。
[2]任玉枝、肖小娟、李清,早期先兆流产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全科护理2009年8月第7卷第8期下旬版(总第153期),2172-2173。
[3]孙津津,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中国中医急症2009年1月第18卷第1期JET,153-154。
[4]黄艳芳,护理干预在先兆流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2年18卷第2期,67-68。
[5]卢春芬,音乐疗法在先兆流产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年4月,24(4),9。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zxlxlw/lw48430.html上一论文:浅析基于空间增强现实的心理沙盘游戏设计及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