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心理暗示法创新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65 浏览:15732
论文导读:表明: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着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们大脑皮层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着日后的思想和行为,并形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高密度、多方面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学生,使现代初中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但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如下实验:美国政府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的人上前线,这批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吊儿郎当。心理学家要他们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内容完全是心理学家拟定的,说他们在前线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杀敌立功。半年以后,奇迹出现了:这些人都变成了信中所说那样。是什么让他们发生变化呢?就是信中给他们的那些心理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着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们大脑皮层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着日后的思想和行为,并形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高密度、多方面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学生,使现代初中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可否认当下初中生的心理支配力和承受能力较为偏低。而这种反差现象在学困生身上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在当前的考试机制下,学困生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①非优秀性。即学习基础较差,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素质也较差,加之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使这一类学生有着一份更为强烈的自卑感,为掩饰这一心理,他们往往全方位地“武装”起自己,表现得不合群,我行我素,或是抓住一点理就“理直气壮”得很,从不替他人着想,过度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在一个学生身上时有出现。②一定程度的社会性。正是因其非优秀性,所以这些学生的升学驱动力基本丧失,在学习生活中之余,使其与社会接触较一般学生更多,受社会影响也更为明显。以上两大特点决定了老师在管理策略上也不能完全雷同,比如,抓规章制度的执行不能搞强制统一,抓学习情况不能一味地高压,不能单从学习上来搞过度竞争等。中学生由于其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故而受暗示的可能性就更大,考虑到初中阶段学困生的特点,运用心理暗示法,对这些学生的教育管理会发挥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期望性暗示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实验表明,当教师、家长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值时,他自然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向这一潜意识努力靠近,从而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较前有不同的变化。学困生在初中及至小学的几年学习生活中,大多数人因为学习成绩的不如人意而没有被老师们赋予这种较高的期望,久而久之,从而在其学习上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教师,从而也给他们带来了一项新机遇。尽管可能不少学生外表仍显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在心灵深处,每个人都十分渴望受到老师的重视,渴望能重新实现自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置于金字塔结构的最顶端,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学生群体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被老师期望和重视的感觉,从而来点燃其心灵深处的动力之灯。当然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阶段发展变化,教师还应适当调整其预期目标以利于其不断提高。

二、示范性暗示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徐特立先生也曾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这两者都说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实事求是地讲,由于“久经考验”,学困生对老师的言语信任度已大大降低,他们不再盲从教师的言语,而是注意“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再加以自我的判断。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己日常言行的示范作用并及时地暗示学生模仿。学生在每节课正式上课前均要以“起立”以示对教师的尊重,大多数教师都是以微点头作为回答,学生虽多年来“熟视”,但私下或心中颇有微词者大有人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多年来每节课请学生坐下时,均回应以鞠躬礼,学生从最初的惊讶到慢慢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举动使不少学生也不自觉地以鞠躬回礼。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在同儿童(学生)说话、教训地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也在教育儿童(学生)”。
示范性暗示不仅可以由教育施向学生,也可由学生施向学生,学生早晨进教室后在学习氛围的培养上,可以事先要求班干部一到教室第一步就拿出书本来朗读,所有的班干部、同学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一下子就会使教室的气氛令人惊奇地安静下来,而陆续后来的同学则会受到前面同学的影响,对别人的行动感到一种无言的压力,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由学生施向学生的示范性暗示往往比教师施向学生更为有效。

三、批评性暗示

如何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常见的难题之一。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的学困生对挨批评早已是有一套较为高级的“防御体系”。有的学生可能本来打算在新的环境中有所作为,但由于种种理由尤其是他们身上愿望良好与意志薄弱矛盾的冲突,如果因一时的错误而挨猛烈批评(尤其是公开的批评),那么他们极易形成自暴自弃或逆反心理,从而形成“难管理群体”,因此对这些组合,教师的批评艺术尤为重要。从个体的情绪感觉来说,人们都喜欢接受友善温和的劝说,而反感那种疾风暴雨式的训斥。前面已揭示了一些他们心理上的特点,如集过度的自卑和自尊于一体,所以教师在批语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采用暗示诱导、说服的策略,攻破其过度自尊的脆弱的外壳,深入学生内心,因势利导,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是一句“假如我在你这样的年龄也会这样做”的认同式批评等,均可作为对犯错误学生的暗示式批评。尤其是公开的批评应慎之又慎,切忌当众挖老底、翻旧账。巧妙的暗示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性质,更可使学生感激老师对他的尊重。只有师生双方具有了和谐,教育才有成功的可能。
总之,在学困生群体的教育管理中,教师如果能巧用心理暗示,则能使学生实现从“我不做—要我做—我应做—我要做”的飞跃,而这正是高层次的教育艺术的体现。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zxlxlw/lw45962.html上一论文:阐释透过精神学说电影中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