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从媒体错字现象看国民素质教育和文化心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06 浏览:20090
论文导读:
近年来,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和网络传媒上各种错字病句层出不穷。报刊上的错字是常见的事,图书质量也大不如以前,有人笑称“无错不成书”。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常读错字,电视字幕理由多多,而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错字病句尤其多。如:(1)2013年浙江卫视反复播放的加多宝广告:“中国每卖十罐凉茶,七罐加多宝”。这句话怎么听都觉得别扭,原来句中缺少成分,若加上“就有”两字句子就通顺了,即“中国每卖十罐凉茶,就有七罐加多宝”。(2)2013年浙江卫视热播的电视剧《精忠岳飞》第四十七集中,宋高宗赵构让人读信,说“读予我听”,“予”应为“与”。(3)2008年春节,于丹在电视台讲《庄子》时,把“狡黠”中“黠”(音“霞”)读成了“皆”音,把“秽”(音“慧”)读成了“岁”音。(4)2007年5月22日,国资委网站登载了一篇题为“江苏用制度建设打造长城”的新闻。“打造”的意思是制造,多指制造金属器物。长城不能“打造”,应用“建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三十多年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以78岁高龄写了一篇文章《错字小议》,呼吁“让所有写稿子的、编稿子的、排字的、校对的,乃至于广大读者,联合起来,向错字宣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媒体的错字病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扑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一、素质教育出现了理由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作用,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另外,素质教育不仅是针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还是针对全体国民(包括成年人)的教育。
然而目前的素质教育却并非如此。对于在校学生,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把素质教育片面理解为学习唱歌、跳舞、绘画、体育运动等,从而要求学生学习这些技能而忽视其他。殊不知,语言文字的学习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儒家就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六艺”中的“书”不仅指识字,书写文字,还指书法。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有素养的人不仅能正确地辨认、书写、朗读文字,还要把文字写好,有美感,让人赏心悦目。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回”字的四种写法,在小说中虽有讽刺他迂腐的意味,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学者对文字学习的高度重视。反观现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大多重视外语,不重视汉语;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基础学习(包括语言训练)。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严重缺乏严格语言训练的学生不写错字不出病句是不可能的。一位知名的大学教授曾经感慨地说,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写的文章错字一大堆,甚至很多句子都不通。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素质教育的理由:错字病句太平常。而这些学生毕业后一旦进入媒体工作,写出的稿子质量令人堪忧。
而在各媒体工作的编辑、记者、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工作中大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事,与自己无关。殊不知,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是终生教育。2008年4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在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筹备大会上说,人类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转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当然也包括全体国民)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他还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带走水是人的一种素质,不出错字病句应该是全体媒体人的一种素质。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做一个健全、完美的人。然而对于素质教育持有偏见的媒体人一旦不重视继续教育和自觉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出现错误终将不可避开。

二、文化心理出现了理由

一是急功近利、轻率浮躁;二是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羞耻之心。
近年来,各类媒体出现错字病句的理由其实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反映了我国的文化产业以及传播媒介都存在急功近利、轻率浮躁的倾向或弊端。媒体出现错字病句不只是媒体自身的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决定的,还与当代学术文化创造主体的素质以及学风密切相关,是当代学术文化事业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理由的反映。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学术文化领域真正享誉世界的大师巨子极少,这与长期抄袭他人的学风密切相关。20世纪初的学术文化主潮是“别求新声于异邦”,学术界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无意间走上“抄袭他人”的歧途。与此密切相关,我国的学术文化建设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教育特别重视外语和数理化,对于铸塑人的灵魂的人文社会科学则重视不够,因为这些知识似乎无关“实务”不能立即见效。有百科之母美誉的语文,更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zxlxlw/lw21161.html上一论文:关于的术前兴趣游戏对患儿心理及麻醉配合程度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