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红色经典文学结构启迪—以《红岩》为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194 浏览:122162
论文导读:
摘要:红色文学作为构建爱国教育的最突出的典范,它有着继承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在当挥着重要作用。红色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思想和组织,红色经典文学的结构启迪—以《红岩》为例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也象征着英雄人物性格的纯洁。本文以红色经典《红岩》为例,分析红色叙事的结构与象征性,对主人公许云峰和江姐的爱国形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红色经典 爱国主义 《红岩》
引言
1958年2月,《红岩》首次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刊物《红旗飘飘》第6期上,原题为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首次发表之后就掀起热潮。1961年到2000年,《红岩》共再版3次、重印59次,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这在所有红色经典文本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红岩》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确值得我们去认真地体味与反思。
由于《红岩》是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因此也就产生了红色经典文学所独有的人文奇观,它使读者从“传奇”中去体验“真实”,同时又从“艺术”中去感悟“历史”。这种宏大叙事手法,在世界文学中在已存在。19世纪俄国、法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和20世纪前苏联表现革命运动和卫国战争的作品,创造了史诗文学的高峰。但中国革命“宏大叙事”的独特性表现在,它不但要反映时代特征,而且通过重大事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创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红岩》正是以其虚实结合的审美法则,其篇章结构创造了宏大的叙事艺术。

一、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与《红岩》创作背景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1948年被关入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要写《红岩》。他们是解放后在重庆团市委工作以后,才逐渐萌发创作念头的。1956年,他们写了50余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1958年,党和重庆市委又要他们“尝试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这个题材”。《红岩》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创造了红色经典文学之最。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作品中的革命者形象,具有“红岩般高大、雄伟、坚强的基本特征”,发挥了用文学作品教育青少年的巨大作用。

二、《红岩》叙事结构分析

解读《红岩》,应该用“倒叙”的方式来进行。在作品最后一页,有一段极富象征性色彩的描写:“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表明重庆这座山城即将解放,革命事业将圆满地告一段落。从“顺叙”的方式来解读《红岩》,会发现在整个故事的设计和安排中,实际有一个组织、启发和指导的具体过程。
第一,许云峰、江姐为《红岩》的主角。许云峰是出身工人的工运领袖,重庆地下党负责人之一。他虽在渣滓洞被单独,却对所有难友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他用硬朗的脚步声,铁镣碰响的当啷声,向每间牢房致意”。为塑造许云峰高大、完美的革命者形象,作者甚至舍弃了让其家人探监等日常化的情节。江姐虽有家庭,却等于没有家庭生活。她年幼的儿子没有在作品中出现,与丈夫的关系也只是一笔带过。为突出江姐纯洁到几乎透明的革命献身精神,作品第四章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她赴华蓥山途经一座城门时,突然发现城楼上悬挂着丈夫彭松涛鲜血淋漓的头颅。但她强忍悲痛,“微显不安”的神情,居然瞒过了前来接应的华为。集体主义理想战胜了个人的欲念,由此升华为一种排斥常性、世俗性的崇高品质,正是《红岩》希望传输给读者的创作理念。
第二,许云峰、江姐和徐鹏飞等面对面所进行的精神较量,以及有关人生观的“论辩”。小说第九章,许云峰与徐鹏飞的“对话”,是一种典型的全知全能的叙事。因为,作者不仅能够掌握人物的思想活动,还预见到前者的叙述终将“压倒”后者的叙述:
徐鹏飞声调一变,厉声说道:“你们应该明白,现在能掌握你们命运的人,不是你们,而是我!为了自己,你们应当想想……我不需要你们履行任何手续,不需要任何代价,只要一纸自白书,就可以立即转变你们的处境!”……
“我们在你手中?”许云峰忽然放声大笑,他对着瞠然木立的敌人,舒开两臂,沉着而有力地聚合拢来,像一个包围圈,把对方箍在中间:“你们早已落在人民的包围中,找不出逃脱毁灭命运的任何办法了。”
徐鹏飞勃然变色,一时不知如何对付。他不能忍受这种宣判式的言论。
这种“对话”情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中被广泛地采用。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语言,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变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叙事,更是属于50年代后被重新安排的中国的历史叙事了。“红色”叙事的完成,不仅得益于叙事性,某种程度上还得益于象征性。因为红色象征着思想和组织的纯洁,也象征着主要英雄人物性格的纯洁,主人公不再有普通人身上那种日常性和世俗性——它虚构了一种现实中不可能有,但主观意念中却可能存在的精神现象。与此同时,“红色”叙事作为重建中国叙事的最突出的特征有着“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
第三,在《红岩》中,作为主要英雄人物的“陪衬”人物,知识分子出身的成岗、刘思扬、孙明霞等尽管也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与一出场就“定型”的许云峰、江姐相比,他们都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在成岗最终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之前,一直接受着李敬原、许云峰思想的引导和影响,就是说,他还不具备独立的、有主体性的人的那些品质。例如,暂时与组织失去联系后,他似乎失去了主见;在担任《挺进报》刻版工作时,他一时冲动要与未见过面的编辑同志秘密联络,在政治上显得很不成熟。刘思扬刚被当资本家的哥哥保释回家,就差点儿中了假扮成地下党负责人的特务的圈套。他在白公馆里也冒冒失失,与齐晓轩、老袁等老革命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小说中,大学生孙明霞这个人物形象是为烘托江姐而设计的:她的热情、幼稚正衬托出江姐的沉着坚毅,她的善感、软弱,映照了江姐凛然不屈和视死如归的高大完美。
结语
综上所述,《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之一,作者以自己身陷囹圄的所见所闻,热情讴歌了人的英雄气概与高尚品格,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教材。经典文学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创造,它的生命力在于论文导读:传播。《红岩》作为红色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人与宏大叙事互动的结果,这也是研究叙事文学的必要一课。语参考文献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颜敏.经典的涵义和经典化理由.创作评谭,1998(2).上一页12
传播。《红岩》作为红色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人与宏大叙事互动的结果,这也是研究叙事文学的必要一课。语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颜敏.经典的涵义和经典化理由[J].创作评谭,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