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论消费时代艺术境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3 浏览:7905
论文导读:
摘 要: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率先提出“灵韵”的概念,指的是蕴藏在传统艺术之中的富有自然作用和历史作用的具有独特价值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然而,在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消费时代的今天,传统艺术被现代艺术所取代,“灵韵”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碰撞,取而代之的是泛滥的图像充斥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这不仅导致了当代艺术边界的模糊,更为严重的是传统艺术的概念与内涵正面对着走向“终结”的危险。
关键词:灵韵;图像;消费社会;艺术终结
1005-5312(2014)06-0047-01

一、灵韵的概念及其消失的理由

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通过对手工复制与机械复制的区别比较,说明艺术作品在复制过程中“原真性”的消逝,并借由这种必定的消逝,提出了“灵韵”的概念。在本雅明看来,灵韵包括自然对象的灵韵和历史对象的灵韵,其中自然对象的灵韵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以此定义可对比理解历史对象的灵韵概念。即经历时空变化、承载历史作用和社会作用的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具有独特价值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它在本质上具有不可接近性,近乎于“膜拜价值”,而在形式、题材上又与我们如此贴近,以至于产生一种若即若离、若疏若密之感。这种灵韵,从传统艺术诞生之日起便一直陪伴着他的兴衰起落,一度让人们以为灵韵是艺术品所必须具备的。那么,为何人类进入20世纪艺术品种的“灵韵”开始消失?其衰竭的社会条件到底是什么呢?本雅明就此理由给出了答案,他认为,“灵韵的衰竭来自于两种情形,它们都与当代生活中的大众作用的增大有关,即现代大众具有要使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接受每件实物的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强烈倾向一样”。意即,造成灵韵衰竭的社会条件就是当代社会大众的希望亲近艺术品的愿望以及技术能够满足他们此愿望的结合。尽管复制品与原作的对象所展示的形象不尽相同,却依然不能阻挡人们的强烈需求,艺术的发展或者说人文的发展开始追上科学本身发展的进程,并借助其以达到本身发展的愿望,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和感觉都被无限拓宽、延展了。

二、消失的灵韵与泛滥的图像

从60年始,西方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向了纽约,这个新世界的崛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格的转变。如果说达达只是一种运动而非风格的话,那么波普才真正形成了一种风格,那就是利用现代媒介打造了一种转变以往艺术定义、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大众参与平民风。波普艺术顺应了时代和人们的需求,在安迪·沃霍尔手中发扬光大(当然,他不是首创者)。澳大利亚著名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对安迪·沃霍尔的评价恰好说明了20世纪燃烧至今的消费时代的艺术范式。正是安迪开启了这个时代的华丽而单调的序幕,然而,他的成就并非来自于绘画领域的艺术家身份,而是艺术的社会学方面,但无论批评界的风向如何变幻,我们还是在那千篇一律的廉价丝网下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只能存在10分钟的泛滥图像,以及这个推动人们不断“创新”和“售卖”的消费时代。

三、艺术的目前状况与未来

在这个消费泛滥的时代,我们不得不认真深思艺术的未来。美国评论家阿瑟·丹托是继黑格尔之后将艺术终结论作为主要思想的学者。在丹托看来,艺术的终结“指的是某种叙事的终结,这种叙事已经在几个世纪里展现在艺术史中,它以某种摆脱了宣言时代不可逃避的那种冲突的自由达到了它的终点。”也就是说,与其说艺术最终将走向消亡,毋宁说艺术与历史的界限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愈加模糊。20世纪尤其是后半个世纪的艺术,不但转变了艺术的定义和界限,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在众多纷繁的作品中,普通大众很难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去判断作品的价值,这价值包含了商业价值和美学价值。甚至连家这个新兴的分化的群体(20世纪以来的家与以往的者、资助者有明显的区别)也只能跟随媒体的吹捧简介和少数评论家、顾问的眼光来进行选择。这样看来,由于“灵韵”消失了,艺术的地位也变得尴尬起来。
当商品的运作规律还停留在需求决定生产时,艺术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商品定义的“消费品”,正在转变生产定律的格局,它只能先被生产出来,再由消费者决定是否接受,大众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品,这得由艺术家自己去解决。但是,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作品本身是什么样的似乎已经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有名,是否博人眼球,是否与前十分钟创造出来的形象不同,并且,是否被冠以“艺术”的名义而存在。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美]罗伯特·休斯.新的冲击:写给大众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百年历史.欧阳昱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英]尼克尔森.安迪·沃霍尔——永不结束的15分钟.吴菊芳、赵末乔、胡明霞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zlw/lw25252.html上一论文:试议论当代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