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099 浏览:57599
论文导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思想熏陶,其中,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日常教学中,语文的基础记诵类内容、师问生答式分析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所谓的“拓展延伸”环节,不是形同虚设,就是走走过场罢了,这最后的“情感教育”契机往往也错失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同感共鸣 人文关注
“真正的教育是施于心灵的教育”,用爱点燃学生心中的明灯,为学生煲一壶“心灵鸡汤”,是语文教学可以给予学生的精神洗礼。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一族,接触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亲近的人群大多是父母、老师及同学。这样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时时处处被亲情、友情、师生情包围着,享受着自然而然的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爱”的包容让他们沉浸在幸福的空间里。生活中,爱与被爱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习惯,他们“爱”得坦荡自然,“被爱”得心安理得。
现行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涉及情感教育主题的文章很多,写的都是普通人,叙的也是平常事,但却让学生的思想认识重新有了定位,有了升华。归根结底,在于教学过程中要将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与现实、与社会、与生活相融合,把作者的心与学生的心连接上,同喜同哀,同乐同悲,在师生课堂教学的交流中寻找一个情感共鸣点,在共鸣中感受文本的深意,体味作者的情思,如同身受,形同眼前。这种情感教育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具艺术性和美感。这里,以具体作品略谈一二。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所追忆的是自己幼时的保姆,虽比《祝福》里的祥林搜“命好”些,但也是个苦水中度日,辛劳寂寞,孤单凄凉一辈子并结束一生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可就是至死,作为保姆,却始终是“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阿长,这个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只求平平安安过日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鲁迅是怀着悼念和敬爱之情以专篇来写的,希望“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多年以后对这样一个女佣身份的“长妈妈”的追念和感激,是发自先生内心的真挚情感。
与此文相似的是杨绛的《老王》。说二者相似,缘于两文出自大家之笔下的普通小人物,而且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老王,比起阿长,好歹是个独立的“单干户”。然而这点“自立”并不能转变其艰难凄凉、孤苦伶仃、贫病一辈子的悲苦命运。作者投给老王同情和关爱的目光,以人格的平等换取难得的“交情”。老王死了,死得默默无闻,跟他生前一样,这倒与阿长的离世差不多。生时无人在意,死后更无人关心。多么卑微的人啊!他们的生与死,对于这个世界无足重要。杨绛先生始终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并且认为自己对老王的感情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理由,即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运者,关注他们的存活与命运。
走出课本,我们会发现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的影子。其实,生活中从来不乏有存活的无奈者,而我们即便知道也往往无能为力。但有一点,我们依然可以凭借内心的尊重,给这个社会多一点良善,多一些希望。不是吗?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的卑微渺小,社会上像阿长、老王等小人物一直存在着,自己也从未真正关注过、接近过,难怕投以“余光的注视”。通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学生明白并能体味人都是渴望幸福、平等和关注的,哪怕一个眼神、一句问候,都能让这些“不起眼”的社会角色获得精神的安慰、心灵的满足。同学生能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或印象里闪现过的某个身影,一些面孔,从而唤起心灵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那份潜在的善念和悲悯,对于作品就会有进一步的感悟和深一层的共鸣。
鲁迅也好,杨绛也罢,还是散文大家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李森祥写父亲的《台阶》,它们中有的饱含亲情之美,有的充溢人性之善的。然而,不管何种作用上的情感,都与人性中的真、善、美相联系。正所谓“教育无痕,蕴藏机智;沟通有术,充满智慧。”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本契机引导学生迁移生活,借助文本这个载体进行有作用的情感教育。“用教育垂钓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吧。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地狱中,众人(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着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的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里,众人(天使)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中的筷子也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也是幸与不幸的差别。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学生,大家议论纷纷,兴趣尤佳。荒唐也好,可笑也罢,学生们似乎也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社会中不乏自私自利之徒,但也有许多善良热心之人。“幸”与“不幸”不是物质的富乏界定的,而是精神的富足与贫乏之区别。阿长粗俗卑微,可她有颗善良真诚的心;老王贫困艰难,可他懂知恩图报之德。不幸之人也有幸运者值得深思与敬畏的地方,这不值得我们好好体味吗?“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启迪我,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利用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能启发学生培养情感思维,同样是“死亡”“失败”的教育。
教一篇文章,懂一个道理;品一份情感,思一种人生。语文教学要牵动学生的“情结”,就得在普通中点染亮色来。、体味、生发、内化、升华,让那份美好的情感流淌出来,浸润学生纯净的心田,触发学生感情的共鸣。愿人们少一些自私、冷漠,多一些关爱、善良,不仅是语文教学必要的教学任务,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刘铁芳. 守望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平主编. 教育的智慧.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新教育力丛书. 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 九州出版社,2005.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zjylw/lw27490.html上一论文:试析辅导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