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让我们在教育路上学会等待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26 浏览:120471
论文导读:是首先要让他们想写、爱写。初一新生进班伊始,我就先让他们写一篇作文,摸摸底,结果发现他们的通病是用语贫乏,表达不畅,陈词滥调,缺乏生动感。其实,他们在小学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抄写、默写许多新词语,甚至要求背诵整篇课文,应该说这些积累可以使写作语言更丰富,更生动,可为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学会等待由优秀论文网站{#G
当下,许多语文教师最头痛的是评改作文。因为大多学生习作,语言无味,内容空洞,形式呆板,更不必说有文采了。同样,很多学生最头痛的也是写作文,一听老师布置作文,就唉声叹气,怨声载道,然后就是绞尽脑汁,生拼硬凑,变相抄袭。
教师不能放弃作文训练,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以外,全身心地扑在了批改作文上。认真的教师还会做好批改后的工作:找出几篇写得相对不错的习作做范文,让其他学生学习,或者想尽策略找来优秀作文让他们模仿,结果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无病,完全失去了自我的个性;较差的作文要求重写,然后面批面改,结果吃力不讨好,越加强学生越反感、越怕,这几乎成了写作教学中一个很难摆脱的痼疾,其结果只能是让老师更为迷茫。
我也曾经这样迷茫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阅读到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一段话,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魏书生说27年以前,他刚到中学,教两个班。一个班是全年级选拔的优生,另一班却都是不太听话学习比较差的,有的好打架,53名全是男生。
“同学们哪,咱们得学写作文啦!”“我们不会作文!”“不会作文才要学嘛。”“学也不会!”“老师慢慢教。”“慢慢教也不会!”“老师先领着大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
他领着学生去扫墓,回来学生说“老师,挺受感动的。”“把感动写出来就是好文章。”“老师,不就写不出来吗,能写出来还说什么呢?”“那样吧,我把我写的文章慢慢地读给大家听,大家写下来,就算好文章,行吗?”“老师,我们有的字不会写。”“哪个字儿不会写就用汉语拼音来代替,还不行吗?”“我们不会汉语拼音!”“对不起老师忽视了这点,那怎么办呢?这样吧,哪个字不会就画圈儿吧。”哪个学生好意思说,老师,我不会画圈儿啊。于是呢,咱就是给人家服务的,不管人家水平多低,你就得讲究:一,别难为人家,第二呢,帮着人家一步一步朝前挪。这才是一个服务者的样子,才容易在行动中转变学生。
学生终于写完了他的第一篇作文,然后再教会大家查字典,把圈儿变回汉字。
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他把自己在定位为一个和蔼可亲的服务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板着脸的所谓的“严师”。我深刻地感悟到他的平常心,领悟到他的快乐人生,更让我叹服的是他的简单而耐心的慢作文教育艺术——“帮着人家一步一步朝前挪”。
这种慢作文教学实践,是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慢工出细活”,而不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其实越是急躁,离我们的目标就越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都是古人智慧的劝诫,作为一个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遵循这种科学规律。
我从事的是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工作,所教的体水平不太高,有的来自山区,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是外地农民工的孩子,写作功底也都比较薄弱。
针对目前状况,我开始尝试放慢步子,尤其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慢作文教学实践。

一、积累语言,学以致用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外衣,是文学第一要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从基本的语言积累入手,不能急于求成。
“新课标”中将学生的写作定名为“习作”,就意味着这是学生在学习写作。因此,尤其是在习作起步阶段,应从写话入手,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不要给予太多的束缚,不要只重形式与技能,而是首先要让他们想写、爱写。
初一新生进班伊始,我就先让他们写一篇作文,摸摸底,结果发现他们的通病是用语贫乏,表达不畅,陈词滥调,缺乏生动感。其实,他们在小学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抄写、默写许多新词语,甚至要求背诵整篇课文,应该说这些积累可以使写作语言更丰富,更生动,可为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学会等待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什么他们在作文中用来用去都是那几个词?究其理由,我发现是他们没有在作文中使用新词语的习惯,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是让学在实际中运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学以致用的思想却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一旦回归到生活中,学生就不知如何操作。就像上面分析的那样:积累的语言,他们却不能有意识地在学习生活中运用。
认真深思了他们在学习中不能运用语言的几个主要理由:
首先是观念错误。有些学生积累词语、名言佳句、语文知识等,只会用于答题做试卷,没有考虑和尝试过把它们用到语言表达交流的实际中去,造成学用脱节。
其次是积累不够,一部分农村的学生,从小没有阅读习惯,积累自然就有限,而光靠上课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阅读很多,词汇就丰富,同一个词语经常看到,自然烂熟于心,那么运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再次是习惯不好。有些学生阅读时没有作批注、摘记等习惯,写作文时懒得动脑筋,想起什么词写什么,第一个想起的词往往是最熟悉的,时间长了,就没有运用其他词的习惯了,用语贫乏,陈词滥调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知道学以致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首先要培养他们积累并运用语言的意识,从一词一句开始,循序渐进。一句话写不好,如何写一段话,一篇文章?
首先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我把它称为一句话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仅有一个句子的特定语境里,选用与之适应的最贴切的词语,只要运用恰当通顺就可以。
一段时间后,我告诉他们,学了会运用还不够,还要用得好,每个词语都是有生命的,你们要运用得好,它们才是活的。只有用心琢磨使语句精美生动,这样才能收获语言的芬芳。
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后,我开始让他们连词组句成段,然后成文,字数逐渐由五十个递增到几百,这种慢慢推进的策略,让学生的作文语言日渐丰富生动。如此历练,必能日进有功,力透纸背。不但培养了积累的习惯,而且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真是相得益彰。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形式。

二、创办文集,发现亮点

曾记得一位语文专家对作文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论文导读:
吧!”“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指什么?其实就是“亮点”。也就是说,作文应该带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情震撼力”。
而亮点必须从一词一句开始慢慢训练,学生的付出一定要让他们得到回报,为此我在班级创办了文集,来发现他们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初一刚开始的文集我命名为“萤火虫”, 前面讲过学以致用,即让他们先积累词语来造句,然后我把他们积累并创作的精美的词句登上文集,署上名字,粘贴在班级的文学园地上。学生很高兴,有了成就感,慢慢喜欢上了造句。
其后我让学生连词成段,也就是小作文,文集更名为“星月集”。等到他们越写越好的时候,我引导他们开始写大作文,这时把文集更名为“逐日集”,希望他们像夸父一样去追逐“太阳”,写出好作文。
另外我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本子,创办个人文集,自己命名,上面有摘记,也要有自己的创作,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都可以,一个月左右在班级展示一次,结果很不错,图文并茂,文集的名字也很丰富。更重要的是有些学生已经懂得将语言与生活联系起来。
语言一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它就可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和人文色彩,也会提高语文水平。可是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往往偶遇触机,顿有所悟,眼前似觉一亮,但许多人却不能及时捕捉,致使这一瞬的灵感如迸发的火花,稍纵即逝。因此,让他们在文集中及时记录下这种灵感,是大有裨益的。
慢慢地积累,积极地鼓励,使他们不再谈文色变了,学生作文的亮点越来越多,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看来只有发现了学生的“亮点”,才能培养作文的“亮点”。

三、专题讲座,有的放矢

有了语言的积累,写作的兴趣,就像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我趁热打铁,为他们开设了两周一次的作文专题讲座。根据他们作文存在的理由,每一次的专题都不同,比如“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立意”;“众里寻他千百度——巧妙选材”等等。
专题讲座是分阶段教授写作知识,有一些教师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不需要教写作知识,因为好多大作家也说不出什么写作知识,但不是写出好作品来了吗?其实这个理由要辩证分析,有的人感觉到自己是有天赋的,是率性的,是不靠写作知识的,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因为他博览群书,潜移默化地借鉴了他人的写作经验,逐渐熟谙“规范”,熟练到“感觉不到”有束缚的存在。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他们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中小学要教的,而其起点,恐怕就是写作知识。
现在,一些中小学甚至取消了写作课,以“日记”、“周记”代替系统的写作教学,认为这样就不会束缚学生的写作,更能让他们率性表达。其实这是个误区,必要的写作知识有助于学生写作的发展,而这与学生的率性表达并不矛盾。我坚持举办作文专题讲座,循序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学生们对写作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
就这样,初中三年来,学生们对写作越来越感兴趣,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这种慢作文教学实践,它不但让学生的作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学会等待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文更上一层楼,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慢慢地我发现语文课上常常有同学妙语连珠地表达,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了,语言也越来越生动了。
作文需要慢慢教,“如春之禾苗,日不见所长,日有所长。”(陶渊明语)孩子的写作水平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本应遵循教学规律,这样操作起来对于学生来说可激发兴趣而又有思想深度,起点低而又能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投身于一种“慢生活”的潮流,来品味生活的美好过程。而我们的教育是否也要这样,当学生们的空间被一张张试卷,一次次辅导,一个个培训挤压得无法呼吸的时候,他们怎能不厌学?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是否要换一种思维,正如魏书生老师一样,以一个服务者的心态,慢慢地“帮着人家一步一步朝前挪”。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学会等待。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当然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态度,一种信任,一种境界。它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我们期待的目光,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一种快乐的生活。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横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