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西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实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77 浏览:83083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以2006—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藏七个地、市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西藏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明显,最后提出相关策略倡议。
[关键词]西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
[]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20-02
1 文献综述
结构主义增长观点的机理是由于生产要素在不同效率的产业部门之间流动,优化的资源配置而产生了“结构红利”。
在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①投入产出动态分析法。余典范等[1]针对2002—2007年中国51个产业的关联状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产业关联机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产业自生机制次之,产业反馈机制贡献较弱。②部门产出法。采用Y=f(X1,X2,X3,A)模型分析各产业部门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朱慧明等[2]测算了1996—2000年各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认为是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③偏离—份额分析法。干春晖等[3]利用其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李小平、卢现祥[4]对1985—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的检验表明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并没有导致明显的“结构红利假说”现象;周宏(2006)[5]采用1999—2003年中国29个省区的数据样本进行实证,提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结果比较明显。④生产函数法,刘满凤、胡大立等利用C-D函数为基础发展出不同的测算策略[6]。
2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 )由Fabricant(1942)提出,后经史春云等(2007)[7]对偏离—份额西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及其拓展模型的内涵和应用范围做出系统综述。
右式第(1)项表示i区域j产业按照标准区域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标准增长份额(RS);第(2)项表示i区域按照总体区域第j产业产出增长率与按照总体区域总产出增长率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i区域第j产业随标准区域第j产业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即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PS>0说明i地区j产业超越标准区域的增长速度对产出有正的贡献,反之为负;第(3)项则表示i区域第j产业按照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标准区域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标准区域相比,该地区在发展第j产业所具有的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即竞争力偏离份额(DS),DS>0说明该区域或产业具备竞争优势。另外,竞争力份额(DS)受生产率水平、组织结构及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DS<0既可能是生产率或组织管理水平较低的影响所致,也可能是资本积累较低导致的结果。因此DS值包含了除产业结构以外一切其他因素影响。
3 实证分析

3.1 西藏各地、市的偏离—份额分析比较

利用西藏统计年鉴2007年与2011年的数据,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如表1的结果:
经济增长率高于西藏总体经济增长率的地、市有昌都、山南和林芝地区,说明这三个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藏整体增长水平;拉萨市的经济增长率与西藏整体水平基本持平;而那曲、阿里地区的增长率则明显落后于西藏整体增长水平。

3.2 西藏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偏离—份额分析比较

通过对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如表2的结果:
八个民族省份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份额均为负,说明各民族省份地区经济中第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落后于中国民族省份地区总产出的增长率,两行业在相对收缩;而各民族省份地区的第二产业增长率高于中国民族省份地区总体经济增长率,第二产业在相对扩张。
就第一产业而言, 新疆、 宁夏、 青海和内蒙古的竞争力份额为正, 说明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新疆更为显著; 而云南、 广西、 贵州、 西藏的竞争力份额为负, 不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就第二产业而言,内蒙古、广西、宁夏、青海的竞争力份额为正,说明具备相对竞争优势,尤其内蒙古更为显著,广西次之;而新疆、云南、贵州的竞争力份额为负,不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就第三产业而言,内蒙古、贵州、宁夏的竞争力份额为正,说明具备相对竞争优势;而广西、新疆、云南的竞争力份额为负,不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内蒙古和宁夏三次产业的竞争力份额都为正,显示出三次产业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云南和西藏在三次产业中的竞争力份额都为负,说明西藏、云南在三次产业中都缺乏相对竞争优势。
4 结论与策略倡议

4.1 通过实证可得出的结论

西藏通过跨越式发展取得显著的经济增长,但是与中国民族省份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仍低于平均水平;西藏产业正在逐步升级,其中第二产业虽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三次产业的竞争优势都较弱,第三产业更为明显,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就西藏内各地、市而言,山南、林芝和拉萨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虽然为正值,但都较小。而西藏与西部民族省份或全国相比较,产业结构偏离均为负,是“无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西藏各地、市发展不平衡,那曲、阿里较为落后,尤其是那曲地区在三次产业中都缺乏竞争优势。

4.2 针对实证结论的策略倡议

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推动能源、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带动商贸物流、住宿餐饮、科技咨询等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流通、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保持和提高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动生态交易服务机制,将西藏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重要的优势产业;继续保持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旅游者的在途人均消费额,并通过提供特色服务和旅游产品以提升附加值。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展,积极寻求技术引进渠道并加速扩散。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服务,推动优势产业的聚集;通过信息等方式引导绿色农特产品、饮料食品、藏医藏药、手工艺品等具有外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真实收入的提高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
参考文献:
[1]余典范,干春晖,郑若谷.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论文导读:
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
[2]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4).
[3]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
[4]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
[5]周宏.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研究,2006(2).
[6]曹斌,李国平.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策略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10).
[7]史春云,等.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理由探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