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31 浏览:107147
论文导读: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通过表1的1995年-2011年中国抚养比数据,可以看出总抚养比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48.8%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34.2%,201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达到了自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低时期,为34.2%。这意味着每3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个儿童和老年人口,直到2011年
【摘要】如何保持经济稳健持续地发展,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剖析近十七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以及劳动人口与人口抚养比的关系,导出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人口抚养比;弹性系数;经济增长

1.人口抚养比

现实经济中,人口可大体分为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老龄人口三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即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这是指从整个社会来看,它度量了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赡养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人口抚养比是衡量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严重。人口抚养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GDR=(P0-14+P65+)/P15-64×100%
ODR=P65+/P15-65×100%
CDR=P0-14/P15-64×100%
其中:GDR为总抚养比,ODR为老年人口抚养比,CDR为少年儿童抚养比。P0-14为0-14岁少年儿童
人口数,P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通过表1的1995年-2011年中国抚养比数据,可以看出总抚养比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48.8%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34.2%,201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达到了自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低时期,为34.2%。这意味着每3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个儿童和老年人口,直到2011年出现拐点上升0.2个百分点。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国逐渐进入人口稳定增长、劳动力数量充足的发展时期,这正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人口的负担下降相吻合。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而总抚养比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之和。观察图1,老年抚养比受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影响缓慢上升,只有在2000年下降到9.9%,而之后11年缓慢上升,直达2011年上升到12.3%。由于计划生育的作用,少年儿童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减轻,少儿抚养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到2011年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只有0.2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的下降意味着二三十年后,新生劳动力减少,旧劳动力转化为老年人口,总抚养比上升,经济的后续发展能力不强。同时观察图表,我国近十七年的少儿抚养比与总抚养比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2.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分析

首先,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根据表2的1995年-2011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劳动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假定C-D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t=A0KαtLβt(1),其中Yt表示第t期的产出,Kt表示第t期的资本投入,Lt表示第t期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劳动投入,A0为基期的技术水平,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在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在这我们只考虑劳动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即,代入表格2的数据
劳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实际GDP指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不难看出,劳动的产出弹性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在2002年和2009年迎来两次巨大拐点。2002年中国加入WTO,刺激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此时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上升了6%左右。另一个拐点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通货膨胀,外需不足内需疲软,就业困难,导致β陡然下降。
令P=总人口,由前面的定义知道,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即GDR=(P-L)/L,代入式子(1),计算可得Yt=A0KαtPβt(GDR+1)-β。故-β是抚养比对产出的弹性系数,也就是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抚养比下降1%,经济增长β%。通过表2可得出抚养比的产出弹性系数,如图2所示。
在“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之际,如何降低抚养比系数,是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诸多制度性障碍,只有逐步消除这些障碍,推动劳动力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才能从数量上持续“人口红利”效应。同时,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大教育投资,才能从质量上最大化“人口红利”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绍合.从抚养比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政策取向[J].当代经济管理,2007(24)
[2]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7)
[3]高小明,李学清.1995-2006年我国人口抚养比时空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
[4]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zxlw/lw9325.html上一论文:探索移植与创新:中国近代经济学百年变迁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