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第二代抗组胺药性价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64 浏览:82798
论文导读:/d,第二代抗组胺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日费用为7.83元/d;依巴斯汀片对2岁以上儿童均可使用。结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价兼物美、使用方便的药品才是真正有市场的产品;依巴斯汀片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良好风险收益比。依巴斯汀;药代动力学;抗炎活性;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性价比1674-4721(2
[摘要] 目的 评估依巴斯汀片(商品名:思金)在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的性价比,探讨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抗炎活性。 策略 14 d为1个疗程,比较第二代抗组胺药中17个同类品种的半衰期、安全性、抗炎活性、总有效率、儿童用药、日用、日用剂量、日用次数等。 结果 依巴斯汀半衰期(t1/2)为17.5 h,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t1/2为15.7 h;依巴斯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平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0%;依巴斯汀片抗炎活性除对嗜酸粒细胞制约比较弱,对其他炎性细胞及介质都有较好的稳定或抑制作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60%。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平均总有效率为71.57%;依巴斯汀片日用次数一次,一片10 mg,2.53元/d,第二代抗组胺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日费用为7.83元/d;依巴斯汀片对2岁以上儿童均可使用。 结论 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价兼物美、使用方便的药品才是真正有市场的产品;依巴斯汀片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良好风险收益比。
[关键词] 依巴斯汀;药代动力学;抗炎活性;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性价比
[]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38-05
随着抗组胺新药的不断出现,医学工作者对其产品的认识和其临床的合理选择应用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比较科学有效的选择用药,体现了医学工作者对患者服务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医学工作者的治疗水平;在药理学方面,虽然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基本都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但它们针对的抗炎细胞和作用机制是不同的,产品的半衰期(t1/2)不同决定了服用剂量和服用次数的不同,各类产品的使用安全性也不同;治疗的总有效率各不相同,为了方便临床用药,笔者对现有的各方面对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临床根据产品的性价比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策略

1.1 研究对象

1.2 策略

1.3 指标说明

t1/2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药物t1/2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临床总有效率指痊愈、显效、有效3部分的总和所占的百分比,并不是指痊愈的比例。药品的日用体现了患者的治疗成本。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side effects)、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后遗效应(after effect)、继发效应(secondary effect)、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及“三致”[致癌(carcinog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性价比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作用。抗炎活性:反映抗组胺药除组胺以外对其他慢性物质的抑制作用。
2 结果
17种药品除左卡巴斯汀(眼、鼻喷雾剂)均为口服药,按算术平均法分别计算16种药品的日均价、t1/2、不良反应发生率、总有效率(表

1、图图2)。

2.1 16种药品的平均

2.2 16种药品的平均t1/2

2.3 15种药品的总有效率

2.4 16种药品的平均不良发生率

2.5 17种抗炎活性药物对各类炎症因子、细胞、细胞因子的抗炎作用

依巴斯汀片的抗炎活性范围最广,对13种各类细胞或细胞因子包括白三烯(LT)、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PG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炎性介质等都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嗜碱粒细胞是该药物最主要的靶向;除依巴斯汀片可能对嗜酸粒细胞的作用比较弱,但相对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在产品的性价比上具有更大的优势(表2)。

2.6 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恶心、口干、中枢抑制、嗜睡、皮疹、心肾毒性,停药后上述症状消失。

2.7 相互作用

3 讨论
抗组胺药近年来发展迅速,每一种新药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在临床使用中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用所有的抗组胺类药进行治疗,目前还没有一种单一用药能够解决所有的炎性细胞或介质,它们在很多方面的抗炎活性都具有交叉性,所以有些药物对有些患者有效,另外一些是无效或比较弱的疗效。故临床用药经常是根据不同的药理机制采取交叉性的使用抗组胺类药,或联合免疫调节剂,以达到全面制约炎性介质和稳定相应细胞的作用。因为在变应反应中,迟发相反应发生率为65%,其表现是细胞炎性物质的释放,而细胞组胺的释放是速发相反应,其发生率为35%。变应反应治疗既要抗炎又要抗组胺。抗组胺药除抗组胺作用外,第二代抗组胺药都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介质,阻止嗜酸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游走和聚集,减少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及转变炎症因子TNF-α、白介素的产生等,从多方面抑制过敏炎症反应。抗组胺药的这些抗炎作用主要通过2种途径实现:①非H1受体依赖途径,即通过直接抑制Ca2+与钙通道的结合,抑制蛋白激酶C和NADPH氧化酶等膜相关酶的活性,从而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胞膜而减少胞内介质释放;②H1受体依赖途径,通过与H1受体结合降低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从而减少促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产生[38-42]。
通过本研究数据的分析、评估、论证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有比较全面的抗炎、抗组胺和双向免疫调节功效[9-12],使用更安全有效;价廉物美的药物——依巴斯汀片便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抑制嗜碱粒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方面,是其他类抗组胺药不具备的或比较弱的,依巴斯汀的抗炎范围很广,但它的不足之处是针对嗜酸粒细胞的作用可能还是比较弱的,虽然发生变应性反应时很多时候是以嗜酸粒细胞为主要。在产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依巴斯汀片为7.00%,第二代抗论文导读:,周静,苏玉文.盐酸非索非那丁联合氧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83-84.朱翊.富马酸依美斯汀的药理与临床应用.首都医药,2005,12(1):33-34.刘雪梅,王玮蓁.阿伐斯汀治疗荨麻疹40例.医药导报,2003,9(32):103-104.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
组胺药物平均为11.80%;在治疗总有效率上,依巴斯汀片为74.6%,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平均为71.57%;在产品t1/2上,依巴斯汀片t1/2为17.5 h,可持续48 h,第二代抗组胺药物t1/2平均为15.7 h,其中不包括缓释片;在治疗日用零售上,依巴斯汀片为2.53元/d,通常口服1 d、1片/次,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平均为7.83元/d。依巴斯汀适用人群更广泛,2岁以上患者都可以使用,但对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患者使用应减半。总之,依巴斯汀片在药效、药代动力学和产品上都具优势,具治疗最佳风险收益比。
由于第二代抗组胺药产品比较多,因此在临床选择用药时要考虑用药的有效性,尤其是用药的安全性,其次是使用的方便性和它们的日用治疗,故合理的产品性价比能够得到患者的认可,同时也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丽,何志新,刘玲玲,等.苯磺贝他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45):231-233.
[2] 刘玲铃,朱学骏.阿司米唑与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1):14-16.
[3] 赵静,石庆.柳兵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11,14(4):636-636.
[4] 方志仙.西替利嗪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6):79-80.
[5] 龙兴震,贾敏.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5):87-87.
[6] 梁章聪,陈喜悦.西替利嗪治疗轻中度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16):50-51.
[7] 周亚光.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荨麻疹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199-200.
[8] 郑小燕.盐酸非索非那丁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8):79-80.
[9] Nori M,Iwata S,Munakata Y,et al.Ebastine inhibits T cell migration,production of Th2-type cytokine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Clin Exp Allergy,2003,33(11):1544-1554.
[10] 曹海育,刘英权.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前后患者组胺含量及血清NO和TNF-α的水平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00-102.
[11] 于培江,张月娟,刘千永.依巴斯汀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2012,36(3):151-152.
[12] 杜丹.依巴斯汀联合多塞平与桂利嗪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1(8):508-509.
[13] 赵树波,宁金梅,刘德华,等.针刺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黏附因子、IL-

4、IL-10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41-42.

[14] 施文,王永铭,朱琦,等.盐酸左卡巴斯汀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68例[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8):657-659.
[15] 龚炯.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3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457-457.
[16] 张蕴颖,张荣鑫,赵晔,等.盐酸依匹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 11(2):116-116.
[17] 刘燕,潘发明,胡士高,等.盐酸司他斯汀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性价比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0,14(5):581-582.
[18] 李任,汤光.盐酸司他斯汀[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4):121-122.
[19] 张洪波,任艳华.“清风汤”联合盐酸司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4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2):50-51.
[20] 黄肾琦.富马酸氯马斯汀片[J].中国新药杂志,1998,7(3):194-195.
[21] 徐士兴,刘阜英,蒋爱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寒冷型荨麻疹84例[J].中华现代皮肤科杂志,2004,2(5):155-157.
[22] 曹春育,帅茂圣,吴卉,等.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2,34(4):224-224.
[23] 侯秀芳.盐酸氮卓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8(18):4360-4360.
[24] 吴潞明,张超,邹勇莉.盐酸非索非那丁联合曲尼司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2,34(3):156-157.
[25] 曾丽,周静,苏玉文.盐酸非索非那丁联合氧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83-84.
[26] 朱翊.富马酸依美斯汀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2005,12(1):33-34.
[27] 刘雪梅,王玮蓁.阿伐斯汀治疗荨麻疹40例[J].医药导报,2003,9(32):103-104.
[28] 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及有关理由的通知》[Z].[2012]4134号.[29] 李宏,顾建青,张罗,等.苯磺贝他斯汀与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鼻炎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3,7(1):45-50.
[30] Gelfand EW,Appajosyula S,Meeves S.Anti-inf论文导读:3-180.SimonsFE.H1-antihistaminesinchildren.ClinAllergyImmunol,2002,17:437-464.崔存柱,陈冬红.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脐贴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137-13

7.(收稿日期:2013-05-08本文编辑:林利利)上一页123

lammatory activity of H1-receptor antagonists:review of recent experimental research[J].Curr Med Res Opin,2004,20(1):73-81.
[31] Saint-Martin F,Dumur JP,Pérez I,et al.A randomized,double-blind,parallel-group study,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upatadine (20 and 10 mg),a new PAF and H1 receptor-specific histamine antagonist,to loratadine 10 mg in the treatment of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J].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2004,14(1):34-40.
[32] 林世庄.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160例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27(12):888-889.
[33] 曹慧,韩洪方.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10(9):1383-1384.
[34] 武世翠.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21.
[35] 王秋佳.复方甘草苷联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342-343.
[36] 刘颖,李丽君,杜文征,等.盐酸氮卓斯汀鼻喷联合吸入激素治疗哮喘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12):1847-1848.
[37] 张霞.阿伐斯汀和左西替利嗪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0,10(15): 221-222.
[38] de Benedictis FM,de Benedictis D,Canonica GW. New oral H1 antihistamines in children: facts and unmeet needs [J]. Allergy,2008, 63(10):1395-1404.
[39] Del Cuvillo A,Sastre J,Montoro J,et al.Use of an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性价比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tihistamines in pediatrics[J].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2007,17(Suppl2):28-40.
[40] Camelo-Nunes IC. New antihistamines:a critical view[J].J Pediatr (Rio J),2006,82(5 Suppl):S173-180.
[41] Simons FE.H1-antihistamines in children[J].Clin Allergy Immunol,2002,17:437-464.
[42] 崔存柱,陈冬红.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脐贴治疗慢性荨麻疹[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137-137.
(收稿日期:2013-05-08 本文编辑: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