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法律意识及其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4 浏览:9774
论文导读:习的要求,更是了解学生当下面对的理由,了解学生对法的真实需要的要求。总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然而,也应该看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
【摘 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但是,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存在着一系列的理由。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自主性
依法治国是当今中国时代的主题,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大学生也将全过程参与。法律意识是一种自觉守法的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基础,对依法治国的实践具有重要战略作用。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重在培养,高校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做好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面对的理由

(一)法律意识培养的结构单一

法律意识的内容横向上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等。纵向上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法律意识内容的之广之深决定了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应增加广度和深度。然而,我国当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注重法律知识的培养,没有关注到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情感、法律意志等的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是解决国家要求大学生培养的法律意识与大学生自身法律认识实际状况之间矛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调动大学生自身培养法律意识的主动性很重要。

(二)法律意识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开设法律基础课、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2)唤起法律共识。唤起法律共识的方式主要包括名人宣传、电影电视作品宣传、法律图片展和法律主题演讲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意识培养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学生的法律基础得到一定的强化。但是,法律意识培养偏向单纯的理论灌输,缺乏实践交流,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三)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自主性

高校法律教育的普遍模式是教师课堂的单向灌输,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教与学相脱节。这种教学策略的弊端是忽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自主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对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刺激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内在需求起根本的作用,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当大学生认同法律,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生活、工作的作用,他们会更主动的去学习法律知识,进而推动法律意识的培育。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构建完整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结构

法律意识是在一定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发端,是法律意识发展的动力,是法律意识形成的条件。心理是多要素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此,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要兼顾大学生心理的各个要素。(1)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形成法律思维、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和法律行为等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课堂掌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第一站,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既要系统讲授法的基本知识,更要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为原则,增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深思、分析解决法律理由的习惯与取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策略、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深思、分析、解决法律理由的思维习惯。法律实现的最好途径就是,法律规范的价值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内化为人类的道德信念,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用思维定势指导和支配自己的行为。(3)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在对法现象的理性认识基础上,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法律。信仰是联接认识和行为的中心枢纽。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高校教师应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巩固学生法律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对法的价值的认同,建立法律实施的信心,从而树立法的至上权威性,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中,进而落实到行动上。

(二)调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自主性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若要将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法律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自身学习法律知识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关键因素。然而,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法制教育的积极性的关键又是发现大学生自觉接受法制教育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教师开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实践,从实践中发现理由,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的物品去衡量的。”因此,开展课程实践不仅是法律知识学习的要求,更是了解学生当下面对的理由,了解学生对法的真实需要的要求。
总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然而,也应该看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flslw/lw49931.html上一论文:浅议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