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品德与社会教学目前状况与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26 浏览:21942
论文导读:内容,而且保证教学题材能够被小学高年级学生所认知所理解,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导致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实现故事、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且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将自己感知的人生哲理真实地在情境中表现出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相
目前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社会公民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担当起培养祖国花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责任,推动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促使他们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社会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以积极态度健康生活及热爱生活,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因此教师应当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目前状况及理由分析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认知不到位:教师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讲授者,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情操的修养起到引导作用,如果教师本身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认知不透彻,就会导致教学出现错误引导的现象。而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是正在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小学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教学不到位可能会让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走向歧途,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职业素养不够,尤其是有着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教学往往敷衍了事,总是简简单单地准备一些教学课题,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只是枯燥地照本宣科,或者简简单单地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没有创设一种和谐轻松,充满乐趣,丰富精彩的课堂氛围,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很低。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选材过于老套,没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讲解一些名人事迹来陈述一些人生哲理,而这些经典案例和做人道理几乎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或者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过于深奥,过于枯燥,学生丝毫提不起兴趣来听,更别说记住这些人生哲理并以此激励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应当合理选择教学题材,并且应当注重教学的社会性,选取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且保证教学题材能够被小学高年级学生所认知所理解,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导致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实现故事、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且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将自己感知的人生哲理真实地在情境中表现出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相关思想道德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品德与社会》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没有及时做到教学效果的反思,评价和反馈:目前素质教育依然没有转变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教学理由,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来学,往往只在意完成教学任务,多以讲授式教学占据课堂,但是却对教学课堂氛围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表现欠佳缺乏深思等方面没有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善和教学课堂的优化设计,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缺乏健全的品社学科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没有及时加以督导和引领,从而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没有体制保障。
(四)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获取中”。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单方面地照本宣科,而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而多媒体技术不仅仅可以让课堂形式变得丰富多样,让难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而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比如在讲《诚信的回报》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找一些人物或者关于诚信给生活带来美好、带来温馨、带来安宁、带来和谐、带来欢笑……及没有诚信导致的后果等相关方面的话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推动学生对于诚信的认知,从而培有利于培养学生诚信的美好品德。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几点倡议

(一)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

第一,教师要注重策划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切实体验从而获得真实感受。《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当注重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活动的中心,在活动的切身体验中产生相关教学专题的情感认知,从而推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切理解,提高学生情感认知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可能性。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我收集了赵州桥、泸沟桥等相关信息,再与近年来不断发生塌桥事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诚信比金还珍贵。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积极态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促使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好《品德与社会》的基础理论知识看,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切实体验生活而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如教学《社会生活中的》联系学校生活,如我校开展的大队委竞选活动,真实地呈现生活的缩影。把抽象化为形象,学生就有了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主人,只有学生因为自身对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探知有和好奇心去发现自己、超越别人、自主学习,这样汲取知识的效率才会大大增加。如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祖国的辽阔,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祖国的辽阔,用自己的大脑去想象祖国的辽阔,不局限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只要能从某方面说明祖国辽阔就行,学生学得尽兴,老师教得轻松。

(二)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第一,《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相对广泛,教师不仅仅可以在掌握学生素质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深度地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教学。另外,利用社会现象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不仅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一课,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地沟油、、苏丹红等现象,论文导读: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社会需要诚信。
第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结合现代的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引用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音乐等计算机网络资源,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增广教学内容,促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和乐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如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多数学生没到过台湾,对宝岛的认识有限,如能借助图片、影像,教学效果比用言语叙述强百倍。
第三,通过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效果欠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并进行总结,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周围事物和社会事件来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面就会特别狭窄,眼光无法扩展到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现象中去,即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心理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就会受到阻碍,最终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欠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教学的社会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能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赵莹,梁雪斌,张淑清.忻州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前状况调查与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崔锡孝.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1(12).
[3]高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1(31).
(责任编辑:张华伟)